那么问题来了,真的是什么情况下都使用相同的闷蒸参数吗?
相信上过“研磨与萃取”课的同学已经知道答案了,答案必然是“不是”。
那么在手冲咖啡中,对于闷蒸会出现哪几种盲点呢?:
第一种:
对于冲煮浅度至深度不同烘焙度的咖啡,当然是选择不同的闷蒸时间,开头已经解释过,闷蒸是为了提高萃取率,对于较浅烘焙度的咖啡,由于咖啡豆膨胀率较低,研磨后的咖啡粉在水中变得相对耐萃,所以要适当延长闷蒸时间来增加萃取率,以防止萃取不足;而对于较深烘焙度的咖啡,由于咖啡豆膨胀率较高,研磨后的咖啡粉在水中变得相对不耐萃,所以要适当缩短闷蒸时间来减少萃取率,以防止萃取过度。
第二种:
对于咖啡烘焙后的不同日期,也应该选择不同的闷蒸时间。对于烘焙后新鲜状态下的咖啡,本身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应该选择更长的闷蒸时间来排出二氧化碳,以防止萃取不足;而对于已经“养”好的咖啡,应逐步减少闷蒸时间,以防止萃取过度。
第三种:
对于不同酸质的咖啡,可以选择不同的闷蒸水量。像巴西这种本身酸度不高的咖啡,在闷蒸时可以适当的增加水量;而像肯尼亚这种酸度偏高的咖啡,在闷蒸时可以适当的减少水量。原因在于闷蒸时注入的水量越多会萃取出更多的酸性物质,反之则会萃取出相对少的酸性物质。
总结:
在制作手冲咖啡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闷蒸参数来调整咖啡的整体味道。对于初学者来说,请不要被固定的参数所局限住了,请大胆的调整任何一个能够改变最后咖啡味道的参数,毕竟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