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小小的咖啡,背后串联起了巨大的产业链。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21年上海主要实体书店咖啡经营项目调研报告》显示,过去两年多来,上海新开书店中有咖啡经营的书店占84%,咖啡经营正在成为新开书店的标配。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近7000家咖啡馆,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
随着实体书店渐成引领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公共空间,在咖啡爱好者与阅读爱好者群体的双向导流下,附带咖啡属性的书店,正不断融入城市日常休闲选项。有业内人士表示,书店与咖啡复合业态在“文化场景塑造”中迸发出巨大能量,形成了成千上万个供市民休憩、娱乐、阅读的场景。书店咖啡文化的兴起,见证了品质生活的升级。
咖啡正成为阅读的“流量”新入口
一本好书、一杯咖啡,在细啜慢品的阅读时光中,书香与咖啡香气彼此萦绕,这对“最佳拍档”为城市的文化版图注入了更多活力。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世纪汇广场,几何书店和地理学家咖啡店相互联通,门店负责人说,很多读者会在这里点一杯咖啡,在书店里泡上半天。不仅如此,咖啡店释放了书店的空间,使得企业团建、社群活动有了落脚点,为书店多元化经营探索新的可能。
如今,咖啡经营已成为新开书店的主营业务之一。以书店+咖啡+体验+生活方式+第三空间等多种业态综合经营,读者定位更年轻化,自营咖啡品牌相对较成熟。如西西弗书店的“矢量咖啡”、大众书局的“纸品咖啡”、言几又书店的“言几又咖啡”、建投书局的“传记咖啡”、衡山·和集的“The Mix—Place咖啡”等。
不少咖啡座的位置从书店偏低调的区域,逐渐扩大或前移至书店主位,吸引读者的探索与停留。小小一杯咖啡,正成为阅读的“流量”新入口,借助咖啡的消费黏性,聚合起更多人气。比如,光的空间·新华书店咖啡吧颇具匠心,从夏日限定套餐,到冬日限定肉桂巧克力、太妃拿铁等,无不将图书与咖啡进行关联,依据不同图书内容搭配饮品,书店还与明珠美术馆联动,使用在展览的定制纸杯,让买咖啡的读者,也能够将展品“握”在手里感受艺术之美。
“结合咖啡区的书店有很多个性化的设计,让消费者在视觉和味觉都有很好的享受。当书店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销售图书的地方,属性变得越来越多元之际,咖啡与书一样,不断融入商业空间,为空间赋能,为消费提供便利。”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复合文化空间
传统书店定位清晰且明确,商家只需提供优质的书籍,消费者选书、买书即可。但如今“书店+”的新模式下,除了最基本的图书之外,咖啡、甜点、文创等产品也是应有尽有。
随着图书销售渠道丰富,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可满足买书人的需求,但在朵云书院首席运营官冯洁看来,实体书店除了书以外还有“店”,这意味着空间、社交的溢出效应,加上咖啡业务的补充,书店消费者从读者到“客人”的群体在变大。
咖啡人口、阅读人口具有天然的融合优势,从个体行为到社交群体行为,书店里附带咖啡属性的社会化阅读,正融入城市日常休闲选项。沪上“十二间”创始人朱晓晔认为,咖啡香与书香有天然的结合点,消费人群的气质比较接近,享受精神生活的诉求相对高,通过阅读更好地了解咖啡文化,或借助咖啡场景的链接让阅读渗透至更多场景,都有助于扩大“咖啡人口”与“阅读人口”的基数。
“书在网上买得到,但是很多人一起看书学习的氛围,网上买不到。”作为一家书店的常客小赵最看中的,是店里静谧舒适的阅读氛围。书店与咖啡的关系,既要发挥咖啡的功能,又要避免盲目跟风迷失经营主体的方向,走出个性化经营路线,让咖啡文化与阅读文化真正水乳交融。有业内人士表示,书店+咖啡”使得书店的存在变得更加多元,营造了社交价值,是书房的延伸,加上图书馆的氛围、咖啡馆的格调,糅合成为城市“慢生活”的写照。
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联合团队日前发布的《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显示,在全球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中,上海坐拥的茶馆、咖啡馆总数排名全球第一。咖啡馆数量何以成为衡量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之一?研究者解释,咖啡馆的本质是文化空间,即通过市场力量提供人们交流的活动场所。同样,实体书店经过寒潮期和此后的复苏发展,越来越成为城市复合文化空间的代表。
一座城市的经济指数、咖啡指数、阅读指数,往往呈现一种正向关系。一处处飘着咖啡香的书店,犹如小而美的城市复合型“第三空间”,市场可期。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分析认为,咖啡经营往往使书店变得有“温度”,延长了读者在书店的停留时间,也增加了人与书相遇、人与人相遇的机会,促进了休闲娱乐消费与图书文化产品及延伸内容的融合。
标签: 咖啡香 书香 书店 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