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笑话,大概是这样讲的。
一个公司的群里面,下午3点左右,总会有人问:“谁喝奶茶?”于是开始了奶茶接龙。后来才知道,发问的人是奶茶店老板。
秉持着福尔摩斯的侦探精神,我们会发现许多疑点:
。
奶茶店老板是陌生人,他是如何进群的?
如果有人邀请,是否需要群主认证?
公司里的聊天,是否会涉及走漏机密?
喝奶茶,不得讨论下喝谁家的吗,凭什么就一定要买这家的?
……
但,较真,有时候会失去还原事件本质的机会。
虽然有杜撰的痕迹,但这样的事,在奶茶店的经营中有迹可循。
号召大家喝奶茶
我家附近,新开了家奶茶店,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当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的第二天,我们业主群内突然有人开始讨论起了这个品牌。同时,有人在群内发出了开业促销信息。
我询问过群主,发信息的是不是业主。群主说,这店是他儿子开的,总部建议他们开业前除了常规的促销外,还可以想办法进到附近的业主群,或者人流聚集的地方做地推。
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开业前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店的存在。
当时,他不仅在我们小区的群里发信息,也通过其他小区的朋友,在别人的群里发了信息。
过了几周后,促销信息变成了外卖信息,有时,还会在群里发一些店面营业状态或者新品的制作过程。这些信息有时是小程序页面,有时是抖音视频。
为了不让业主反感,群主会发些红包,让一些对他们店感兴趣的人单独进一个福利群。
这一波操作,我们可以概括为将公域流量导入私域流量池。
有时候,奶茶店做促销、推新品,消费者似乎视而不见,我们一度会认为,消费者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但,仔细想想,是不是我们与他们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1月15日,粉丝日活跃达到2亿的小红书,在武汉布局了45个点,做了一件普通平凡的小事。
从13号开始,小红书上就可以刷到 “小红书慢闪店”的笔记,内容挺朴实,就是小红书给自己的粉丝送烤红薯。但经过网络发酵,让大家对这样一个与主业无关联的事件产生了兴趣。
虽然武汉的活动是从15号正式开始,但14号时,小红书就选择了几个点做测试,先邀请一些朋友前往现场。
目的嘛,很简单,让“子弹先飞一阵子”。
除了烤红薯,小红书还会送出精美的勺子钥匙扣,以及一封写给粉丝的信。
信的内容如图:
来自小红书的一封信
一个钥匙扣、一封信、一个烤红薯,通过45个地点的现场派送,用真诚的实际行动与消费者、粉丝们产生关联。
如果你去翻阅小红书那些关于快闪店的笔记,你会发现,不少“小红薯”(小红书对粉丝的爱称)都在询问派送点在哪里,或是分享自己拿到红薯的感受。
事情不大,但挺有效果。
许多时候我们寄希望于平台推广,发条信息、拍个视频,然后期待着消费者来到奶茶店消费。
但,在品牌不强大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环节,对我们陌生的消费者需要接触后才会对我们慢慢了解。
许多奶茶店都有过这样的记忆,开业前会做各种活动,除促销外,还会砸金蛋、请氛围组,比如舞狮、现场乐队、汽车巡游。
起初,效果不错。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奶茶店的经营,是持之以恒的。
不少奶茶店经营者会告诉我们,他们除了总部要求的团购、外卖平台推广外,还会通过活动邀请顾客进福利群,甚至会在闲时专门请人在店内、大学宿舍、写字楼下等地方,做试饮、团单的地推活动,尽可能的让消费者多接触自己的门店。
现在,推广平台越来越多,微博、小红书、抖音、视频号、外卖等等,但这些公域流量的推广成功的大概率前提条件是:品牌需要有势能。在消费者对品牌无感,或者品牌店数不足以让其便利购买时,推广大多杯水车薪。
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还不足够强大的品牌,想让店面持续盈利的品牌,会选择:
。
不断优化产品口味
不断优化服务
让店内的卫生看起来更整洁
在自己门店所能触达的范围内做试饮、发展会员
去到自己目标消费群的聚集地,做产品与品牌的宣讲
……
大品牌可以通过“云端”打法让消费者对于自己所在区域的门店进行感知,但小品牌的优势则是以门店为据点,主动出击与消费者产生连接。
当然,前提条件是产品、服务等基础工作与同行有相对竞争力。
小红书虽然有巨大的流量,但此次送烤红薯活动的成功一方面是平台的露出,另一方面则是集中于武汉的45个线下点,真正的直面其粉丝送福利,一起取暖。
茶饮品牌的推广,不缺乏线上的创意,但与消费者亲密互动的时间却不多了。
当我们离消费者越来越远,只是在网络上冰冷的贴出一张新品海报或者促销信息,他们又为何愿意靠近呢?
毕竟,同质化的产品与店面,他们并不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