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年前,一个叫Never Coffee的品牌,用线上售卖的方式,把罐装精品咖啡卖到9.9元,引发了行业一场争议;
如今,Never Coffee线上复购率大跌至5%,它转战线下便利店,直面便利店咖啡、星巴克即饮等对手。
从线上转移到线下,这个贴着互联网标签的品牌,如何突围?”
咖门|啡姐(微信:olcattang),发自北京
1
线上顾客难沉淀,复购率跌至5%
7月初,在北京国际咖啡展上,啡姐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Never Coffee,正在卖力地宣传着跟海尔的跨界合作。
它曾经以9.9元的价格,用一听三角形的、颇有辨识度的瓶装精品咖啡,搅动起咖啡行业的一池水,引发了很多的争议。(传送门:精品咖啡只卖9.9元,它是在“搅局”还是“破局”?)
于是啡姐找到它的创始人聊了聊。
▲辨识度颇高的三角形瓶子
“品牌大到一定程度总会有年轻的客户,新媒体会进行筛选。”坐在啡姐对面的Never Coffee创始人刘左飞,依旧梳着标志性的大背头。谈起这次定制包装的跨界合作,他显得很兴奋。
Never Coffee,了解咖啡行业的人不会陌生,这个很能“折腾”的互联网咖啡品牌,总是隔三差五就搞出一些大动静。
▲比如,曾把精品咖啡定到9.9元/杯
关于这一年多以来的变化,刘左飞表示,一个只活在线上的咖啡品牌,用户的复购率是个问题。
“单靠线上销售,复购率实在hold不住。开始觉得数字挺漂亮,但后来低到可怕。经过10个月之后,用户的月复购率从开始的70% 下降到 5% 以下。”
简单来说,尽管Never Coffee总能在营销上别出心裁,但单凭线上入口过窄,用户很难沉淀下来。
2
试水便利店,价格涨至14.8元
去年11月,Never Coffee把价格从9.9元提升到12.8—16.8元,一度饱受质疑。
价格上,想做10元以内精品咖啡“被打脸”;模式上,标榜互联网品牌却不得不走线下渠道。
他选择了铺设线下渠道,着力点经过一番精心挑选:便利店。
一方面,便利店本身也正在迎来一阵风潮,其“人设”决定了在产品上需要有一些高附加值、新颖的商品,以区别于小卖部。
同时,常出没于便利店的人群,普遍年轻、懂生活、有社区属性、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是Never Coffee的目标客户群。
▲而进入便利店,是不是也意味着和星巴克的正面竞争呢?
目前,Never Coffee在便利店的铺设,以杭州、南京、武汉、深圳等20个城市为主,进入了4000多个线下终端。
根据刘左飞提供的数据,Never Coffee单店单日销量平均在1.4—1.5瓶左右。而在北京部分便利店的提前试点中,这个数字能达到3—5。
刘左飞表示,这两个月仍处于测试阶段,随后会开始快速进入北上广的销售终端。
3
从线上到线下:竞争激烈,与星巴克“贴身肉搏”
尽管线下市场看上去更稳妥一些,但新的问题是,竞争对手也不少。
在部分渠道,Never Coffee卖到14.8元,这个价格基本与星巴克瓶装即饮咖啡“贴身肉搏”。
▲Never Coffee的定价区间,进入了星巴克的势力范围
便利店里,除了星巴克、雅哈、乔雅等咖啡产品,在冷风柜上,还有NFC果汁、乳制品、高端奶茶等。后者虽非咖啡类产品,但从客群来说,正是Never Coffee的有力竞争者。
Never Coffee的优势在于颇为新颖的产品,以及一直以来被称作“脑洞清奇”的营销能力。
Never Coffee在线下延续了一贯的营销思路,比如,远程抓娃娃。
他们买来5台抓娃娃机,放在工厂里,请工程师做了远程可操控的一套程序,配备不同角度的摄像头,和10个wifi避免延迟,让消费者通过扫码来远程抓娃娃。
“客户属性很契合,一次没有抓到的情况下,转发一下就有第二次机会。大多数人会选择转发的。”刘左飞表示,这套看似繁复的操作,实际上对Never Coffee来说性价比很高。
当然,在另外一方面,线下营销的难度变大了。比如,线上通过服务号做一些互动活动获得反馈,而线下便利店里,仅仅支个展架,就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实际效果却难以多维度采集分析。
— End —
统筹:咖sir | 编辑:忽而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内容转载 | 微信:yanta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