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 提到“卢旺达”,第一个印象可能会想到“卢旺达大屠杀”,那是一段发生在1994年,离现在不过25年前的悲剧。短短一百天内,造成约80万人死亡的种族冲突事件。在悲剧发生十年后的2004年,根据真人真事拍摄了一部感人的经典电影“卢旺达饭店”,在当年得到许多奖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或许很多人还以为卢旺达目前还是破败、落后、治安不好的国家。可是… 自从卡加梅总统上任后,从2002年起每年GDP的年成长率高达8%,全球女性议员比例最高的国家,卡加梅在2006年访美,成功把卢旺达咖啡卖到好市多与星巴克。卡加梅总统是差点被灭族的图西族后裔,却带领族人放下种族仇恨,翻转国家命运。 因为政治的稳定,国际组织投入的人才培育、设备投资等等开始在咖啡产业发芽,这些年来卢旺达咖啡的产量、产值都是翻倍成长,品质也不断提升,在国际精品咖啡市场也不断荣获奖项。 卢旺达咖啡豆 卢旺达一向被赠予良好的咖啡种植条件:高海拔,火山土壤、丰富的阳光和赤霞珠。由于许多咖啡树都是种植在1700和2000米海拔之间的山上,故卢旺达又被称为“千山之国”。 卢旺达咖啡可谓是世界级的享受,既比肯尼亚咖啡味道平衡,又清晰到位能与中美咖啡比美。一般而言卢旺达咖啡会带有水果的鲜甜,花的清香和黑茶般的余韵。咖啡的生产线运营模式往往视乎生产国家,而卢旺达的咖啡则完全由小农生产,而非大规模的企业。相比于巴西的农场,即使小型的亦达二十公顷,卢旺达的0.1-0.2公顷实在是微不足道。 这里的咖农会先用手从咖啡树上摘下咖啡豆,再一次过送到处理台,一并让赤著脚的、唱著歌的咖农踩烂。这些咖啡既甘甜,有清晰的柠檬味,又可隐约地品尝到莓果和巧克力的口味。 对这些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当精品咖啡受人瞩目后,需求愈见增加时,咖啡便自然成为国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以求不断进步,受到国际市场认可。 当咖啡豆从果子里分出来后,啡农便会用耙和水将豆逐一分类,继而进行日晒。由于咖啡豆对空气湿度敏感,每当微风突然吹过,咖农都会及时赶紧用篷布盖上它们。 卢旺达咖啡口味 波旁(Bourbon)品种占了卢旺达九成以上的出产。当中有小部分农民栽种波旁变种BM-139及Jackson。卢旺达的咖啡口味变化颇为多:车厘子、提子、青柠、功克力、哈密瓜、香橙、蜂蜜、糖果、杏桃、梅子等等 其实这些水果的味道都是优良种植条件的认证。根据National Agricultural Export Development Board上提供的资料,目前卢旺达约有400,000个小型的生产单位,农地一般坐落在1,700-2000海拔上,高海拔造就了多层次的咖啡味道。国家的咖啡生产大多来自西部和南部,但事实上生产的地区有五个。在西南部中,就以火山区域的Virunga为主,著名的Sliverback mountain也是在这里的。在国家的西边则有在Lake Kivu旁的Kivu区。至于国家的中部,就有Kizi Rift区。然后走到地图的南端就有较低海拔的Akagera,约高1300。最后,东边就有Muhazi地区。 地区的特性固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卢旺达各区都属高海拔和拥有高氮的火山土壤。想出高品质的咖啡,这些条件自然不可少。 咖啡处理 从前,每个农场处理咖啡的方式都不一致,不个农地生产的咖啡豆会集合在一起,与邻近的混合一齐。 在种族灭绝后,国家开始开放去接受外援,振兴咖啡产业成为了国家的首要任务。于是国内就开始有PEARL和SPREAD等等的项目出现,为咖农提供一致标准的训练,以及建立水洗处理厂去配合东非传统的咖啡处理法。布隆迪就是其中一个使用这个处理法的国家,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值得提的地方就是非洲独有的Fully washed双重水洗处理法,亦即是将咖啡豆浸水两遍,这个做法在拉丁美洲并不常见。 卢旺达咖啡最为值得赞扬的地方是在咖啡樱桃收获后,咖农会先挑选出未成熟的青樱桃。 然后,成熟的樱桃在洗水槽中分离,只有红樱桃被送到除壳机。 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剩余果胶的咖啡樱桃会发酵24-48小时。 发酵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破坏咖啡味道。然后将干净的尚存羊皮的咖啡豆送去干燥。 所有的咖啡都在网床上干燥15-22天,水份大概会剩下11%。当天气过度炎热时,咖农必需用布将它们盖上,要不然,干燥过程就会过早完成。 最好的卢旺达咖啡连壳豆(parchment coffee)表层该是白色的,若干燥过程适时完成,豆上亦不应有裂缝。这样就能够保留更多有机化合物,味道好之余保存期也可延长。 以全水洗法处理高海拔产的卢旺达咖啡豆普遍是甘甜的、浓厚的。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