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由SimbaEvents倾力打造的FBIF2018食品饮料创新论坛在上海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新品类崛起”为主题,聚焦食品行业。
论坛汇聚了全球食品饮料业650余家品牌公司,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百事、伊利、达能、统一等1800多位品牌高层,业内人士共话最前沿的行业趋势。


联合利华全球食品研发执行副总裁Isabelle Esser发表了“把握亚洲市场消费新风向”的演讲,详尽阐述了众多如“新中产阶级”、“穆斯林群体”、“千禧一代”、“老龄化”等标签的时代背景下,亚洲食品消费者需求和全球食品体系的现状。
预计到2030年,中产阶级的人数将增加一倍。一方面,人们对健康、高附加值营养食品的需求愈发壮大;另一方面,由于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各种非传染性疾病数量显著攀升,亚洲各国政府开始制定、推行各种营养和健康政策。

在消费群体、食品的诉求和文化发生巨变的环境下,面对这些挑战,食品企业该如何应对?
Isabelle Esser提出,“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食品行业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农民、供应链、零售者还是消费者,都需要通力合作,在整个的食品生产和消费环节,让永续和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新常态,直面充满挑战的食品体系。”

国内首款有效解决乳糖不耐的牛奶——伊利营养舒化奶的问世,解决了乳糖不耐受人群的饮奶问题,也为伊利赢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回报。
而伊利的创新能力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又是如何步步演进的?
张剑秋总结了几点,“通过创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通过创新发现问题,找到需求;通过创新去预见问题,创造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着眼于消费者,比消费者更了解他们本身。”首席对话:中国品牌国际化思考在数字化网络遍布全球、连接你我的时代,何谓国际化?国际化进程中获得怎样的益处?国际化和全球化概念上又有怎样的不同?
在荷兰农业食品支柱产业联盟主席Aalt Dijkhuizen的主持下,来自熙可集团、澳优乳业、农夫山泉等公司的嘉宾展开了讨论。
熙可集团首席执行官兼荷兰中心联合创始人朱演铭认为,“一个企业不要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要有定位,对消费市场要有了解。”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颜卫彬谈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要有国际化的思维,思考消费者的需求,思考用什么方式满足消费者,思考怎样能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

“品牌和国家要联系起来,中国梦的大环境下,同时着眼于本地化思考,‘Made in China’变成‘Created in China’是一个美好的希冀。”Innovative F&B Limited创始人朱华煦说。时代热点:智能变革&创新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KA客户部总经理范奕瑾谈到。食品饮料企业作为营销创新的排头兵,一直引领数字营销的变革。
在媒体与渠道趋于融合,界限变得模糊的大环境下,媒体和渠道转化直达或融合的过程中,有三大比较主要的场景:通过社交转化、内容转化及应援文化的应用,各品牌能实现较快的零售转化,完成营销最后一公里的冲刺。

现在年轻的消费者更愿意听朋友、专家的推荐,社交转化应运而生。由IP激发,更好地让消费者支持品牌,让内容变现是内容的转化。
中国的应援文化越来越厉害,年轻一带的消费者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打call,实现媒体和渠道的充分融合即是应援文化的应用。

崔伍迪还指出近年来中国食品行业的趋势是年轻人主导,国际化及爱国主义情怀。

—————END—————中国饮品快报编辑|小W 版式|小N
我们致力于为奶茶、咖啡行业提供全面而独到的资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找原料,请点击下方LO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