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柜台高都是92厘米,因为这个高度最适合人们从口袋里掏出钱来付款;壁柜全部离地;装有屋顶空调系统;用来装袋用的是“V”型薯条铲,这样可以大大加快薯条的装袋速度;用来煎肉的是贝壳式双面煎炉,可以将煎肉时间减少一半。了解了麦肯系的后厨管理,为什么觉得新茶饮的标准化未来像是一场迷梦呢?因为标准化不是老板们喊几句就有的,也不是把标准化印在品牌手册上就有的,也不是3小时手工熬糖就有的。麦肯系的标准化是一个结果,是智能化设备、精细化数据代替不确定性人工操作的胜利。为什么这么说呢?-02-新茶饮标准化的三个坎儿不稳定:糖多糖少全看手上周,我上海的一个朋友去西安出差,打电话给我吐槽说,某某茶在上海买的很好喝,我在西安买的,明明要的三分甜,却甜到齁,我要脱粉了。其实关于同一个品牌,这家店比那家店好喝的消息,在大众点评上屡见不鲜,热心的网友会大力分享:这个品牌XX大学店,最好喝,没有之一。众所周知,糖是一杯产品里重要的调和剂,糖加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既不会多得甜到忧伤,也不会少得口感平庸。但是41万家店的新茶饮行业,不少店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加糖:勺子挖。cription-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4ozo7BtevRhGwo1m3muvx7Do6gknr71uAlIHvTwXpgGhleibxHjeeQCI1LKWtIuywC4GtuLZL5gsnQzz5dSytFQ/0?wx_fmt.jpeg" data-oversubscription-url="http://mmbiz.qpic.cn/mmbiz_jpg/4ozo7BtevRhGwo1m3muvx7Do6gknr71uFzmia9ntQBZLvRcPkjwf0Z2p2OLoicRyT5S0FTLwIrvYaPsw9XiaycAAA/0?wx_fmt.jpeg" data-ratio="0.5639097744360902" data-s="300,640" src="http://www.yinpinjie.com/file/upload/202205/17/160802521.jpeg" data-type="jpeg" data-w="532" style="width: 100%;height: auto;" />不少店还在用勺子手工加糖,图片来自百度往前数6年时间,大陆连果糖机都没有,大家加糖用的是量勺,按照一勺两勺这样的量来加。据多名行业人士表示,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在用勺子加糖时,也会有2-3g的误差,新手的误差则能达到5g以上。那时的产品标准化,就建立在挖糖的时候,手到底抖没抖。后来R&B巡茶的创始人谭智文从台湾带来了几台果糖机装到了门店。果糖机引起了店员的一致叫好,虽然也存在4g以内的误差,但是相比于“放多放少跟着感觉走”的手工加糖,已经是天壤之别。问题也随之而来,最开始是机器出毛病。联系台湾的工厂,工厂在大陆没有维修团队,要求寄过去维修再寄回来,时间成本极高。随后,更多台湾果糖机“水土不服”的问题接踵而来,台湾一年四季温差不大,果糖机相对稳定。但大陆很多地方四季分明,温度湿度都不一样,糖浆的密度就会发生变化,果糖机的人工调校就必须经常做。“基本上每半个月都要调校一次果糖机,新手还不会,非常麻烦。”谭智文深有体会。大陆面积大,区域差异大,图片来自中国国家气候局更大的问题是,大陆夏季和冬季的温差,能达到30度以上,第一年冬天,果糖机的出糖嘴被“冻”住了,直接无法出糖。即便是发展到今天,大部分的果糖机,夏天滴糖、冬天堵糖、校准难度高依然是三大痛点。不高效:新茶饮飞跑,萃茶设备还未起步对于新茶饮行业来说,茶是关键,但在萃茶设备上,还未起步。目前在大部分品牌的门店里,使用的还是人工泡茶,然后倒进茶桶的方法。而一切工序只要是人工操作,误差就会在所难免,口感的不标准化,只能依靠水果、糖浆来掩饰,真到拼纯茶的时候,才见功夫。一直还没有一款特别好用的萃茶机,是整个行业的痛点。以原叶茶著称的煮葉,就在选萃茶机上“操碎了心”。刘芳是煮葉的创始人,在创立煮葉初期,为了找到合适的萃茶机曾经花费了大量时间。首先,当时国内根本就没有萃茶机这样的设备,曾有星巴克工作经验的刘芳选择从咖啡机里找,但是咖啡和茶叶的萃取原理有很大不同。煮葉的泡茶设备,图片来自@煮葉TEASURE咖啡机在20-30秒就能萃取出一杯咖啡,但茶叶讲究焖泡,焖泡8-10分钟才能将茶叶前端、中段、后端的茶香充分发挥出来。用咖啡机萃取的茶叶在后端的韵味上会有损耗。刘芳当时找到国内几个比较大的咖啡机供应商,让他们送来样机,一个一个测试,从风味、香气、滋味、外观、稳定性等几个指标一一筛选。最终门店的调味茶系列用咖啡机来做,像做咖啡一样把茶叶磨碎放入粉锤进行快速萃取。像萃咖啡一样萃茶,图片来自@煮葉TEASURE店里的风味煮产品系列,用了一台改良后的泡茶机制作。对于这台机器,刘芳认为“香气和稳定度比较好,但观赏性不太够,茶叶舒展的感觉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在刘芳心目中,一直还缺少一台完美的萃茶机:“能够体现中国原叶茶魅力,专门针对中国茶风味形态而设计,在视觉上具有观赏性,同时设备稳定兼具智能化。”不智能:全靠人效率低海底捞在北京的智慧餐厅,传菜机器人和配菜机器人的运用,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同时智慧餐厅的加料方式,通过大数据实现了“千人千味”,标准化之上实现了个性化,客户体验好感倍增。海底捞机器人传菜,图片来自餐饮O2O新茶饮的智能化设备起步太晚。常常在喜茶的吧台,看到狭窄的操作台内挤满了员工,每个人稍微转身就能碰到另一个人,既不酷也缺乏灵感。水果茶起势之后,厚薄一致的水果切片机诞生,解决了水果切片的效率问题。奶盖茶火起来后,奶盖机也应运而生,提高人效。但对于大块水果、果蓉类、需要去皮去核的水果,基本上一点办法也没有,全靠人工。这个行业原本很轻,7年前,做杯奶茶只是从冰箱里舀一勺珍珠和一勺冰,就可以封口给到顾客。曾经的奶茶行业还比较粗放但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在采访中曾说过:我们做一杯多肉葡萄,因为暂时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既解决顾客想吃葡萄又不想吃到葡萄皮和葡萄籽的期望,又要保证最终产品没有明显糖精味罐头果肉口感,杯里所有的葡萄只能一颗颗人工剥皮去籽。这让喜茶相对会更难管理。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如何用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力,提升人效,是整个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03-市场呼唤优秀的设备制造商2013年,谭智文和水精灵的创始人卢发,有过一次对整个行业影响深远的见面。当时谭智文搬着台湾的果糖机来到卢发的办公室,告诉他,这个果糖机到了冬天就堵了不能用,说“国内的茶饮店不配有一台大陆产的果糖机吗?”这个激将法,极大地激发了卢发心中的民族情结,一把榔头造封口机的倔强又回来了。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第一代果糖机应运而生。随后半年,卢发模拟了春夏秋冬的温度、测试不同的湿度、甚至连不同海拔都一一验证。这个果糖机一次性解决了果糖机的三大痛点:会自动校准、夏天不滴糖、冬天不堵糖。谭智文发现,用了这个机器后,门店关于半糖和全糖一样的投诉大大降低了,新员工上岗也不用培训怎么校准了。更加精确的果糖机出现,为新茶饮的产品标准化之路又加了一片瓦。放眼比茶饮发展更早的冷饮行业,每一种新设备的出现,都让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尤记得20多年前,当时的冷饮行业就是走街串巷的泡沫箱。当你要购买时,商贩会停下车,掀开泡沫箱上面的白色小棉被,棉被下面整整齐齐摆着胖胖的冰块。走街串巷的“冰棍箱”是童年记忆,图片来自百度而随着冰柜的发明,冷饮行业业态迅速改变。街头巷尾摆满长方形的大冰柜,撑着一把大大的遮阳伞,一个大妈坐在冰柜旁边,手里拿着一把毛票,等待着每一个来买雪糕的顾客。冰箱在家庭普及后,这种格局再次发生改变,冰激凌批发超市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而冷链包装技术的成熟,让冷饮也走上了电商渠道,钟薛高这样的新锐品牌依托电商脱颖而出。冷链技术给了冷饮品牌机会,图片来自百度新茶饮的困难就是供应链支持的力度不够强,像水精灵这样,既有专业技术又有民族情怀的设备制造商少之又少。日本的味千拉面,凭借一碗面,在全球开出近千家门店,背后就是强大的供应链企业支撑;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也不外乎如此。而大多数的茶饮经营者,想实现的标准化,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缺少发轫于底层逻辑的追求。没有智能化的设备、没有标准化的生产,依靠原始的人力劳作,依靠味道和营销,新茶饮标准化的未来,只能是一场迷梦。统筹|政雨 编辑|孙超 视觉|江飞文章为咖门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商务咨询 —18339988529(同微信)|17310709150(同微信)— 课程咨询 —13253329903(同微信)|1774461280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