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 这几年开始,中国咖啡市场对于机器冲煮的重视度开始初现苗头,但总体上看只能算小打小闹。其实在咖啡文化兴盛的欧美、澳洲等地咖啡店里,早就大量使用机器进行咖啡冲煮——我说的是除了意式咖啡以外的咖啡哈。一部分的店家里是没有人帮你手冲的;另外一部份的店家手冲比机器煮的贵不少,但不保证比较好喝… 尤其这几年,甚至连一些咖啡赛事都加入了机器冲煮的比赛项目。日本、美国、德国…许多咖啡大国,相继投入更尖端的技术制造咖啡机器人,甚至在这波「以机器取代人工」的技术发展之前,美式机等滴漏式的机器早已通过良好的冲煮配置和方便性,以求在商业上达到风味与出杯效益上的平衡。 从阿法狗击败李世石、柯洁后,人对于人自身的信心是越来越下降了。 「在一件可被逻辑推导的事情上,人终将被机器取代。」 那么,萃取咖啡这件「科学」的事情上,人是否也终将被机器取代呢?要明白这件事情,我们要先理解咖啡冲煮的两副面孔:「杯中物」与「仪式感」 「杯中物」指的当然就是杯子里的东西。不管是黑咖啡、拿铁还是特调什么的,杯子里的东西当然指的就是明面上我们花钱所购买到的「物件」。花钱嘛,当然至少希望能买到「物有所值」的物件 如果可以「物超所值」更好,买起来更开心,在咖啡这件事情上,「主观的好喝」似乎是最大的标准,其次还有拉花、渐层颜色之类的美观性,美观就先不提了,机器都直接可以印照片到咖啡上了,当然人的拉花还是有它的价值在,后面提到的概念也适用,我们这边只先比较,机器与人,谁的咖啡煮得更好喝一些? 来自澳洲咖啡大佬Scott rao的统计数据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在1000杯的数据中,我们得到的批量冲煮(batch brew)分数平均显着高于咖啡师冲煮分数(pour over),而不是低于;并且在这其中好喝的批量冲煮(batch brew)杯数是高于咖啡师冲煮(pour over)的好喝杯数的。」 当然,这边涉及了一个文化性的问题是,去过澳洲的人多半知道,澳洲大多数咖啡师煮手冲时的状态都很匆忙,因为客人实在很多。所以会有这项数据说实话并不令人感觉意外,毕竟手冲的变因多。但这数据的确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只要有好的设定,机器煮的比人稳定也不比人差」 当然,这项数据目前并不能套用到真的醉心于冲煮之道数年之久的咖啡师。 日本近十几年来都致力开发法兰绒冲煮用的机器,企图让做工繁复的法兰绒文化能以机器取代,在现代的咖啡店里被保留。但至今为止,老师傅冲煮出来的法兰绒盲测上仍能显着胜过机器冲煮(十人份以下)。机器冲煮的法兰绒技术目前还仅能使用在如上岛珈琲店这种大型连锁店家上,这是因为许多冲煮技术在冲煮中的调整都还须仰赖人本身的感官,而非仅仅靠一套参数,照本宣科的煮就能拿满分的。 许多精致的冲煮调整都需要人在作业时间内全神贯注,精致、个性、因豆子状态施予冲煮调整……这些因素是小型独立店之所以不会被大企业吞噬的原因,同样也是人目前优于机器的地方。 虽说目前如此,但难保未来人类神经工程、仿生学、AI等技术起来之后,人还能在顶尖的风味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这样的机器保证很贵,可能比训练一个相同等级的员工贵,但比较稳定也不会要求加薪)。所以在这边,就必须提到另外一个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部分「仪式感」上岛珈琲店的冲煮机器 「仪式感」是指什么? 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让我们对在意的事情心怀敬畏,让我们对生活更加铭记和珍惜。」 在咖啡中,为什么手冲或者虹吸等始终具有不可取代性的地位?因为这些冲煮模式在过程中带给人「我正要喝下一杯另一个人用心煮出来的咖啡」的预期感。并且由于对方是「人」,你能从认知中自我代入对方是用「心」在为你煮咖啡,而不仅仅是一套参数的外显。 如果刚好,那位咖啡师是个厉害的,你还能自然而然的对自己说一套关于:「这杯咖啡是这咖啡师和他背后的人经过多少努力、尝试、岁月用心锻鍊出来的成果」的故事。 若你也是个爱咖啡的人,你会从这位咖啡师身上得到激励:「他可以,我也可以。」而机器形象是无法触发一个人的投射心理的,于是乎「被用心对待」、「他可以我也可以」这些心态都无法出现在机器人帮我们冲煮咖啡的过程中,就算结果再好也一样。 哪怕我们今天是为自己煮咖啡,我们也都享受那个煮咖啡的过程。我们能自己掌控自己将要喝下的咖啡,并且「为自己」用心、用时间……哪怕结果不一定很好。但这样美好的感受和按一下美式机就有咖啡截然不同,不是吗? 这也是为什么一家店如果机器冲煮和人的手冲假如价格相去不远,大多数人都会点手冲的原因,而且如果坐在吧台区,小编相信这个意愿会更高。 已经退而不休的日本咖啡界传奇─大坊胜次先生在他的书「珈琲屋」里提到: 「人走进珈琲店,期待的不仅是一杯好喝的珈琲;期待看到咖啡液的缓缓流下,期待满间咖啡香和音乐的交织,期待看到咖啡师注水的方式、认真工作的眼神…总之,每个人对自己来到咖啡店都有他为其赋予的意义,例如我们店在新宿表参道,所以大多客人都是为了逃离工作的压力进来的,是因为这些意义,所以那杯咖啡有了味道之外的价值,例如趣味、庄严或者幸福。」 鲁迅先生也说过: 「不是人为我煮的咖啡再好喝都是假的。」(好啦~这是小编瞎掰的) 「仪式感」便是机器在咖啡师这个职业上永远也无法取代的价值。因为它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之下才会产生的额外价值,咖啡师如果一味在味道上追求,却忽略了这点,就跟职业棋士一味在运算上追求赢过电脑一样,终会失望。 单纯论「咖啡」,人要被取代是可预见的,毕竟人的训练成本高,稳定性又不如机器。但要论「冲煮咖啡」整件事,机器要取代咖啡师,除非咖啡师自己自甘堕落……否则,人和机器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许多杯子外的故事和交流,为自己冲泡一杯咖啡的时间…这些才是我们开始爱上冲煮咖啡的初衷不是吗?(不,我只是为了省钱……)【推荐阅读】:先进的自动咖啡技术,真的可以取代咖啡师吗?手冲咖啡已死?自动手冲咖啡机会是精品咖啡的发展趋势吗?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