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好不容易能把奶泡打出来了,但是怎么样去判断这杯奶泡打发的情况呢?什么样的奶泡才算是合格的呢?小编认为就是表面光滑无粗泡且具有流动性。打发出的奶泡越细腻,则单个奶泡中所含空气越少,密度高,浮力小;打发出的奶泡越粗糙,则单个奶泡中所含空气越少,密度低,浮力大。如果打发出的奶泡较为粗糙,奶泡会快速浮于牛奶表面,融合度较低;如果打发出的奶泡较为细腻,奶泡浮于牛奶表面的速度会缓慢,融合度较高。有时候在拉花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尴尬的情况出现,那就是晃奶缸的时候觉得,嗯这奶泡打得很好啊!够光滑也不薄!结果一倒到咖啡里融合的时候就蒙了,看起来像是没有泡一样,很水;但是到了拉花做图案的时候就是一大坨泡“pia 叽”的一下掉杯子里了……其实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两种:1、牛奶和奶泡融合度不够,2、牛奶跟奶泡根本没有融合而导致的分层。牛奶和奶泡的融合度?奶泡与牛奶的融合度指的是打发奶泡后奶泡与牛奶两者结合的紧密程度。如何判断牛奶奶泡的融合度?原理:刚打发好的奶泡,奶泡与牛奶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需要静置一段时间,奶泡和牛奶才会分离开形成分层,而静置时间的长短则代表着打发出奶泡与牛奶融合度的高低。方法:将打发好的奶泡倒入透明的玻璃杯中,静置。如静置30秒内,奶泡与牛奶出现明显的分层,融合度则为低等;如静置30秒以上,60秒以内,出现明显的分层,融合度则为中等;如静置60秒以上,出现明显的分层,融合度则为高等。牛奶奶泡分层了怎么办?1、将装有奶泡的拉花缸放垂直与台面进行碰撞,这样会使大的奶泡破灭成小的奶泡,大奶泡都破灭之后,水平摇晃拉花缸,让奶泡旋转碰撞,也会消除掉一些大奶泡,绵密的奶泡就像镜面一样很光滑,有光泽。2、使用勺子将奶泡上面一层大奶泡刮掉,留下下面的绵密奶泡。但其实并不建议大家养成刮奶泡的习惯,刮奶泡只是一种补救行为,一旦养成了刮奶泡的习惯,就很容易对奶泡的细腻程度失去关心,产生一种“打粗了也没关系还可以刮奶泡”的懒惰心理。在打奶泡过程中控制喷孔埋入牛奶液面的深度不够、漩涡旋转不充足,就可能会产生过多粗奶泡,连敲桌面都不能让它们全部自然破掉,那就只好刮掉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需要刮的奶泡,是一缸彻底打失败的奶泡。3、将装有奶泡的拉花缸倒入另外一个拉花缸。这就是俗称的“分缸”,通过来回倾倒至少一个来回,使得上下层的奶泡与热牛奶融合充分,同时还能达到打一缸奶泡拉两杯拉花的效果(PS:至少要来回倾倒一个来回以上才能保证分缸均匀)。为什么有时候咖啡拉花的奶泡会散的比较快?影响因素有几种:1、牛奶其实并不是用什么牛奶都能够得到一杯绵密细腻的奶泡的呢。虽然脱脂牛奶也能打发成型细腻的奶泡,但脂质含量较多的牛奶更容易形成较稳定、持久的奶泡,乳脂是牛奶中主要的脂肪,建议使用脂肪含量在3.2-3.8%的全脂牛奶。2、奶泡粗细如果打发的奶泡粗了,奶泡也是会消得比较快的。3、温度牛奶发泡最理想的温度介于55-65℃,若低于这个温度,可能会得到不稳定的奶泡及大气泡,口感也较差;若高于这个温度,则会让过多蛋白质变性,奶泡变粗糙僵硬。另外,温度过高的杀菌处理,或加热过度都会让牛奶味道改变,除了会产生硫磺味外,也会导致发泡失败。打奶泡的短短几秒钟里面也是有很多小技巧的呢~打奶泡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些小细节就可以得到一杯绵密的奶泡啦~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