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半年的思考,经过几次反复,最终在上个月5号,老李把开了5年整的奶茶店关了。这一个多月来,他时常会念叨当初开业时的风光——当天卖了9000多元。开业是2012年10月1日,国庆节。地点在一个大型商圈地下一层的入口处。这个地段无敌好,一是商圈人流量旺盛,二是公交车站和整个商圈的入口位置。当时这个商圈地下一层加上地面三层,一共也就8家奶茶店,包括coco、A咖、泡沫剧、大卡司等,还有几家自创的品牌。
开业当天做活动,半价,当天卖出了1600杯,四个员工根本忙不过来,临时老李叫来了老婆和这个商圈的一个朋友,营业到晚上11点多,关门时全都累瘫了。现在哪家奶茶店一天卖出去1000多杯是件很吓人的事情。放在5年前,这种事也不算稀罕。当然这不是常态,常态是经常一天卖出五六百杯。
老李的奶茶店是自创的牌子,之前他加盟了一家品牌,加盟后那家公司总部垮了,没地方进货。
他对面是一家叫摩娅咖啡的饮品店,天天羡慕别人家生意好,羡慕没多久,自己的店就关门了——没地方进货,就没有货卖。后来他在这个城市饮品原料批发集散地学会了进原料,就自己鼓捣出一个品牌来。但是害怕做不好,就一边在一家公司上班,一边兼职开出了自己的奶茶店。
自从国庆节开业后,他的店周一至周五基本维持在4000多元的营业额,到了周末就在7000-8000元打转,这种好日子竟然持续了3年,一直到2015年年底。老李算了一笔账,这家店正常情况下,一年可以给他60-70万左右的纯利润。他的店杯单价约在9元钱,房租是每月1.4万元,8个员工轮班。当然,从开业开始往后,营业额总体是逐渐降低的,只是这个数据比较缓慢,直至2016年情况急转直下。
在2015年年底前,这个商圈奶茶店数量每年逐步递增。每一层都会有五六个,甚至七八个。
Coco开了几家店,蜜雪冰城开了几家。当然,他的店也逐步增加到了5家,仅仅这三个品牌就在这个商圈达到了十几家。数量增加必然平分蛋糕。老李的地下一层这家店逐渐降到平时3000多,周末5、6千元。
不过值得庆贺的是,由于生意好,陆陆续续他开出了20多家加盟店。并且在2015年,他从公司出来,专门开设了自己的品牌总部,慢慢走向了规模化。情况急转直下在2016年。这一年,地铁开建,入口被打围,商圈新增了三个入口,公交车也换了停靠点,地下一层整个商圈瞬间失去了活力。
靠近这个位置的coco也有当初年营业额300万急转直下成百万店。而经过几年的恶性竞争,该地段的房租每年呈精神分裂式上涨,某品牌店年租金竟然高达100万,这里面还有一些狗血故事。不过,老李地下一层的房租却降低到了1.1万元,但是他的店2016年平均日营业额已经降低到1500元,6个员工轮班,每个月亏损几百元或者上千元。这种情况在2017年继续恶化。今年营业额已经降低至每月2万元甚至不到,员工数并没有减少。
去年开始,老李就一直盘算要不要关店,好在开设总部后,总体盈利还不错,用来反哺这家创始店。但是今年亏损继续扩大后,逐渐呈现每个月净亏损达到1.3万元,在坚持10个月后,上个月5号,经过与其他人商议,最终决定关店撤退。老李说,他忍不住要哭。尽管他已经不再依靠这家店赚钱,但是作为起家的根据地,这种情感让他难以释怀。
如今这个商圈及周边的奶茶店数量已经到50多家了,每走几步就是一家饮品店。老李介绍,生意最好的是1點點、coco和蜜雪冰城,他们分走了70%的营业额,余下的30%被几十家奶茶店分食。
客观地说,多数奶茶店都是在维持,根本谈不上赚钱,只是烘托出了这个行业虚假繁荣的泡沫而已。
“逛街的人也没有以前多了,下班后都回家抱着手机玩,饿了就点个外卖,饮品这种业态属于寄生业态,只有街面繁荣才会导流消费,逛街的人少了,店面却倍增,生意怎么会好得起来?”老李指着不远处一家1點點奶茶店说。
为数不多的饮品消费者又被这种强势品牌劫持了,普通饮品店如今到了洗牌阶段,下面几年欢喜的少,悲伤的多。
不过,老李的品牌目前也成了气候,面对竞争,多少还是有一些胜算,“最可怜的是,那些外行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公司哄骗着加盟了,最后亏得认不得爹妈。”老李关下卷帘门的时候,他身后的其他品牌奶茶店正按部就班地做着买一送一的国庆节活动。
两家新开业的奶茶店请来了促销人员穿着笨重的熊大熊二的外套,做着摇摆的动作见人就发宣传单,路过的人加紧走几步,像是见了瘟神一般。
江湖见红,杀声一片。
—————END—————
中国饮品快报编辑|小W 版式|小N
我们致力于为奶茶、咖啡行业提供全面而独到的资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