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咖啡行业交流请加饮品界前街精品咖啡,微信号:(长按复制)qianjiecoffee 原题为《本市79家自制饮品店因原料过期等被查处》 北京青年报5月4日报道,日前,有媒体曝光某饮品店店员“徒手挤果汁”、使用不新鲜水果制作饮品,引发热议。“烂”果汁触目惊心!网红饮料制作内幕曝光!视频矛头直指皇茶?! 新京报记者昨日了解到,北京市食药监局近日对1470户餐饮单位的自制饮品开展了专项检查,发现部分店面存在缺乏供货商资质、饮料包过期等问题,共132户被责令整改,79户被当场处罚或立案查处。 自制饮品为首轮检查重点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底,北京启动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一轮重点就是自制饮品。检查围绕原材料质量情况、加工用设备容器清洗消毒情况等7个方面开展。检查对象既包括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连锁餐饮店,还包含物美、全时等超市和连锁便利店,以及浆宝、水果先生、贡茶等“网红”门店。 据介绍,从4月28日到“五一”期间,食药监执法人员检查了各类食品经营单位1757户,其中餐饮服务单位1470户。抽检饮料样品1280批次,送食品检测机构检验,目前正在检验中。本轮检查共对132户经营者责令限期整改,并对79户予以当场处罚或立案查处。 部分无资质店铺制作饮品 这次检查发现了哪些问题?据介绍,大部分经营自制饮品单位能够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定期检查库存原材料,及时处理超保质期或变质的食品及原料,但也有一些单位工作存在漏洞。 检查发现,部分单位从事饮品制作的操作人员健康证明未办理或者已经过期。如北京宏心乐餐饮有限公司(标称“上岛咖啡”)、北京味多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第六十二西饼店、北京德克士食品有限公司邻枫路街。还有一些店铺无自制饮品经营项目,却加工制作豆浆、果蔬汁等饮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餐饮服务监管处负责人段志永表示,现制现售饮品对环境、人员加工操作、贮藏和设备都有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规定,符合安全保障条件方可从事现制现售饮品加工。 此外,在原料购进和使用方面,有的店面无法当场提供供货商资质,或不按照法律规定履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现场还发现,北京信诚东融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可乐机中使用的浓缩饮料包已过期。现场还发现北京乐佳鑫茶馆存在餐具未洗净消毒的问题。 据悉,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于2018年4月底启动了全市夏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一轮重点是对全市自制饮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目前已检查1757户,抽检饮料样品1280批次,送食品检测机构检验,目前正在检验中。 检查中发现部分店铺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在从业人员健康和个人卫生状况方面,部分单位从事饮品制作的操作人员健康证明未办理或者已经过期,例如:上岛咖啡、优咖柠檬、北京德克士食品有限公司邻枫路街等。部分店铺存在原料过期情况,北京信诚东融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可乐机中使用的浓缩饮料包已过期。 有谁还记得“上岛咖啡”?早在上世纪一个来自台湾的连锁咖啡店走进了北上广,迎合了当时小资情调的审美观和广大商务人士的需求。特别是在上海广州这些本身咖啡文化已经根深蒂固的城市,上岛咖啡更是发展迅速。 上岛咖啡由陈文敏于1968年在台湾创立,神户是日本的中国人集聚地之一,尤其以台湾和福建出身的华侨居多。就在上岛咖啡店于日本全国铺开的时候,台湾商人陈文敏先生来到神户拜会友人,一起在日本上岛咖啡店喝了一杯咖啡。当时的台湾还没有这一种咖啡店。 于是陈文敏先生与上岛咖啡公司签署了一个协议,把“上岛咖啡”引进到了台湾。这是1968年的事。陈文敏先生以“中华民国”的名义签署的代理协议,让“上岛咖啡”的代理范围自然地包括了中国大陆。这为陈文敏先生于1997年把“上岛咖啡”引进到中国大陆奠定了一个法理基础。 就因为这一个“中华民国”协议,令上岛咖啡的“老爸”——日本的“UCC上岛咖啡”后来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无法使用“上岛咖啡”的商标,只能使用“UCC”的品牌。 于是,陈文敏先生又找来其他六位合伙人,凑了150万,经过筹划和打磨,1997年,“上岛咖啡海口店”正式开业了。 历经30年发展,它终于从不起眼的街角小店来到内地,在海南开出第一家内地店。 抢滩大陆市场,它比星巴克和COSTA都要快一步。在这个绝佳的“空档期”,2000年左右,很多人第一次去的咖啡厅就是上岛咖啡。 它的打法简单粗暴——开放加盟,不到10年,在大陆就有了3000家门店。 本来定位高端,先发制人,抢占独家市场,前景大好。怎料高开低走,后劲不足,盲目加盟扩张,质量下降。 内忧外患,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寥寥数年,如此巨大的落差,除了自己作死的上岛咖啡可能也是没谁了。 01三大致命内伤,上岛咖啡辉煌不再! 曾几何时,上岛咖啡是城市小资和商务人士最喜欢去消费的场所,没有之一。 毕竟,上世纪末,在刚刚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大陆地区,“咖啡”这个洋玩意儿的普及率并不高,所以咖啡厅也自带了一种新鲜和奢侈感。 上岛咖啡就在这样一个时机,于1997年进入了大陆这个广袤的市场,上岛咖啡,属于比较商务型的咖啡店。那时还没有咖啡机,也没有意式的咖啡,只能简单地用虹吸壶煮咖啡。 到了2005、2006年,星巴克进入国内,咖啡市场也慢慢变大,白领式的咖啡馆开始变多。但那时咖啡的受众群还比较小,只有成功人士、海归或外国人,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远远早于星巴克或COSTA。缺少同行业竞争者的上岛咖啡一家独大,在最好的时机,抢占了巨大的市场。 可以说,在九十年代时,许多人第一次进入咖啡馆,踏进的就是上岛咖啡的门槛。所以,短短七年时间,依靠拓展加盟店,挂着上岛咖啡招牌的门店在大陆达到3000多家。 遗憾的是,如此的辉煌成绩并没能持续下去。究其原因,几大“致命伤”不可不说: 1.加盟模式简单粗野,无后期服务; 2.管控体系不规范,加盟商各自为政; 3.股东内讧、缺乏长期战略 4.丑闻缠身 上述几大“内伤”致使品牌生命力消耗殆尽,失去了口碑的上岛咖啡,又何以应对外部来自同行业竞争者的严峻挑战? 02内伤一:只管收加盟费,缺乏服务支持 上岛咖啡的加盟模式很简单,仅仅收取初次加盟费以及后期续约费。在短期“加盟费”的利益驱使下,股东们为了迅速获取资金,大肆拓展加盟店数量。 在这样的模式下,上岛咖啡收取了加盟费用后就基本撒手不管,采取放养制度。那么,既没有开店选址的调研和指导,也没有中期销售的支持,甚至也没有后期营销数据分析,除了一块上岛咖啡的金字招牌,缺乏创业经验的加盟商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行。 例如,很多想要开咖啡店的创业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咖啡店要有“特色”——要有文化主题,要在环境、菜品、音乐、装修等方面下功夫。 的确,这些要素都很关键——做得好,会让消费体验更加舒适,增加黏性;无功无过不会扣分;但要是做得差了,轻则人气流失重则砸了招牌关张撤店。 但是,你要知道,它们都是附加项。很多人似乎都会忘记一点,一个咖啡店,最重要的当然是做好咖啡。连咖啡都做不好?零分拿好,远走不送。 作为品牌商,上岛咖啡当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如果不将这样的经验分享给加盟者,创业者没有人带领,要摸爬滚打地走过多少弯路才能踏上康庄大道? 上岛咖啡的加盟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给钱就行!品牌收取初次加盟费和后期续约费,加盟门店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早些年,初始加盟费20万~30万元/年,还有5~6万元/年的加盟管理费。初期筹备,需从总部进货,价格比市场上贵一半。总部也会派驻经理、厨师,工资又加盟店支付。经营中遇到问题,也可向总部求助。 很多老板以为开这么个店,逼格高、赚钱容易、经营也轻松。但是,事实情况呢?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但堪称激进的扩张行为也为后来上岛咖啡的全线溃败埋下了隐患。早期为了抢占市场,上岛董事会决定把中国分为八个片区,并由公司的八大股东通过抓阄分区的方式分别经营。 而实际上,八大股东却在发展过程中做成了“山大王”,不仅区域分割的现象极为严重,甚至还借由上岛咖啡的品牌基础创建自己的新品牌——公开资料显示,这样“上岛系”的子品牌有近30个。 此外,一味重视速度和收益的上岛咖啡在加盟管理方面却是一塌糊涂,对店面选址、陈设、运营、业务体系等缺乏标准化方案,对加盟商的指导和培训更是完全没有,“连锁不连”反而做成了“千店千面”。单纯靠赚“出售招牌”的快钱,使得品牌形象受到了极大影响。 直到2003年,由于内部矛盾,上岛咖啡联合创始人之一陈文敏成立的杭州上岛和另一联合创始人游昌胜的上海上岛之间发起“商标之争”,这场长达两年的拉锯战,最后以商标维持有效、陈文敏涉嫌伪造公司印章被捕落幕。 自此,是非不断的上岛咖啡开始全线溃散,尽管体量尚存,但再也不复辉煌。 对于开店而言的第一个重要项目——选址,总部并没有指导;员工培训,老早就停了;经营支持,聊胜于无;食材采购,后来放任不管。 也就是说,你每年几十万买的就是一块招牌。到底怎么经营,基本全靠自己摸索。难怪刘强东曾说:“五年之内全国几千家上岛咖啡,加盟不用去选店、培训,只收加盟费。这种商业模式有违消费者利益。” 总部光顾着自己收钱,对于门店不予运营支持,很多老板连本钱都没收回来,店就开不下去了。关店看起来亏的只是加盟商,毕竟品牌方该收的钱都拿到了,而且还有大批人在加盟的来路上。可是长远看来,门店经营不好,品牌会受损,加盟商也就越来越少了。 03内伤二:缺乏严格而统一的品牌管控标准 由于领先于竞争对手进入大陆市场,上岛咖啡顺风顺水地做大做强。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能力参差不齐的加盟商们现在上了同一条名为上岛咖啡的“船”。作为“船长”的品牌商,就该筛选一下“船员”的体格,培训他们的“航海技能”。 只有步调一致,动作统一,才能保证航行时大家的力量能用在一处,不至于跑偏。如果没有一套标准而严格的加盟管控制度来实现“标准化”、“统一化”,那么过度自由发挥的枝叶,只会白白浪费掉品牌这颗大树的养分。 比如,上岛咖啡的品牌定位在高端商务会谈,而一些加盟商看到其他行业本土化做得风生水起,就蠢蠢欲动地想要进行尝试。 一个品牌,进行本土化经营的策略需要谨慎评估和制定,稍有不慎就会失之千里。 然而,上岛公司并没有关注到这样的“异动”,或者说,他们也没打算“费心”来管这事。 于是,上岛咖啡慢慢变质——有的店,咖啡质量上乘,环境舒适;有的店面乌烟瘴气,喧闹嘈杂。原本“高端商务会谈场所”变成了“地方炒菜”和“抽烟打牌聚会”的地方。甚至一些店面颇有“创意”地提供了麻将桌供客人搓麻……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没有管辖和约束,任由加盟商自由发展的品牌,又会出现多少颗老鼠屎呢? 毕竟,对于加盟商来说,上岛咖啡的品牌只是他们抱的“大腿”——一块借以吸引消费者的招牌。因此加盟商们只关心自己的利润,至于维持品牌口碑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控制的咖啡质量、装修风格、服务水平,那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 加盟商自扫门前雪,损害的其实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品牌的整体形象。当品牌形象下降,自然会带来利益的损失。但上岛咖啡的股东们正忙着打自己的小算盘,也无暇顾及为一些加盟商做培训和后期指导。 特许加盟需要管控一个度,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及硬件、门店的精细化管理都要跟上。而上岛咖啡始终在吃品牌的老本,没有明确的品牌规划和重新定位,呈现出的是末路态势。 04内伤三:股东内讧,掏空品牌生命力 可能是因为生长在“和平年代”,上岛咖啡并没有产生忧患意识。铂澜咖啡学院创始人齐鸣则就曾指出,上岛咖啡过于依赖成功的前期加盟模式。 由于缺乏居安思危的战略思想,公司股东并没有齐心协力地为应对之后竞争者的挑战做出准备,反而早早的为多分一杯羹打起自己的小算盘——这也直接导致了对加盟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足,使其成为一盘散沙。 另外,股东们在自己分管的商业区域内,借助经营上岛咖啡品牌的经验上创立新品牌,升级加盟模式。 专注叫板打擂和为自家拆台的子品牌——两岸咖啡、迪欧咖啡、欧索米萝咖啡、法牧牛排咖啡和UBC咖啡等与上岛咖啡在同一领域直接争抢同样的消费群和市场。 中国烹饪协会国际美食委员会秘书长许萌曾对媒体表示,股东纷纷自行创立咖啡品牌,可以理解为他们不再看好上岛咖啡这个品牌。 忽略了“管理”这个品牌生存的核心,上岛咖啡早晚会因为“目光短浅”、“脏乱差”的加盟把自己夹死。 05丑闻频出,不少老板“躺枪” 品牌日渐西山,伴随不少门店歇业,储值卡无法兑现、消费者声讨现象在各地频繁上演。如前所述,各门店自主经营,总部并未授权加盟店卖预付卡。一旦出现消费纠纷,总部和其他门店都没有义务协助解决。 除了“下县城”,上岛咖啡集团还“加备胎”,推出法牧牛排咖啡和 UBC coffee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岛咖啡店办的储值卡并不通用。之前曾有消费者因加盟店跑路储值卡无法使用与上岛公司发生纠纷。 对此,甘先生解释说:“合同里面规定公司不约束加盟店的经营,储值卡只能是单店自己办,公司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店是不能通用的。”但不少消费者表示,上岛咖啡在办卡前并未向消费者提示门店之间不能通用。 对于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而言,A店倒闭,成百上千的钱就这么打水漂了?心有不甘,顾客只好找到挂着同样招牌的其他门店。各加盟店与总部是“单线联系”,这个门店的卡都无法在另外一个门店消费,遑论帮其还债! 可是,吃了哑巴亏的消费者总归心有怨恨,对于品牌失望透顶,甚至迁怒于其他门店,导致其他门店名誉受损,生意一落千丈,老板真可谓无辜“躺枪”。 更有门店爆出强制消费,比如在西安一家上岛咖啡,客人消费了38元的咖啡,结账时被被告知收取50元,服务员解释本店人均最低消费25元,而且当顾客要求开具发票时,店家以系统有问题拒绝了。 这样接二连三的丑闻,不仅损害了品牌方,更是伤害到每一个加盟商家啊! 市场下沉,五六线城市钱景如何 在一二线城市颓势已然,上岛咖啡似乎做了战略调整,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不仅布局新疆地区,还在五六线的县级城市开店。 虽说一线城市的消费方式会影响二三线消费者,但品牌势能渐弱的上岛咖啡靠市场下沉,能否另辟新天地还有待观望。 餐饮加盟,一直以来都是餐饮业的一把双面利刃。 品牌底蕴深,管控能力强,以加盟模式扩张无疑是一种快速占领市场的方式,而任意耗费品牌力,放任加盟商自己乱搞,对品牌方则是致命的。 上岛咖啡,从全国上千家店到忽然间“集体消失”,相信是很多家咖啡连锁加盟商们的梦魇。上岛咖啡从辉煌再到穷途末路,也给其他餐饮品牌一个重要的启示:不管品牌再好,如果没有一整套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上下联动以及对品牌的深层次维护,坐吃山空的态度,就是等于慢性自杀。资料参考:澎湃新闻中国加盟网(ID:tcsdjmw)岭南会(ID:lingnanchuangye)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全部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