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采访人: 咖啡沙龙林健良[左]采访地点:广州咖啡沙龙总部采访时间:2017年2月21日1请问陈老师您花费长达6年的时间去实地考证和著写《中国咖啡史》,请把其中的背景和动机向读者们说说好吗?“由于诸多原因,咖啡在中国引进种植、加工、消费的史话和中国咖啡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在我国学术界的研究还处在十分薄弱的阶段。至于咖啡历史文化,可以说是空白,这是很不应该的。我曾看过一份资料,一个几十年专门从事咖啡豆国际贸易的外籍华侨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中国人怎么就说不清楚自己的咖啡历史,说法太多,不知道谁是正版的。”我也曾采访过生于 20 世纪 70、80、90 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咖啡何时引进中国,中国是否存在咖啡规模化种植,以及咖啡是“药食两用”的健康饮品几乎一无所知。很多年来,在调研活动中我跑遍了全国一、二线城市,每到一处,当地最大的新华书店或图书城就成为必去之所。那里有大量的咖啡书籍,多以生活休闲、制作技能、商业服务类为主,但大多为国外翻版编译,中国本土咖啡科普书籍甚少,尤其中国咖啡文化历史部分更是空白。我曾认真研读过四川大学历史系张箭教授于 2006 年在《中国农史》权威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文中指出:“在中国学术界,还未见过从农业史、风俗史角度研究咖啡的论文和专著;也未见过在哪本农史书、历史地理书、饮食史书中有关于咖啡的一章、一节或一目”。可以这么说,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花6年时间去世界各地考察论证和坚持著写《中国咖啡史》最真实的背景、动机和初衷。2嗯嗯,我和其他热爱咖啡的年轻人一样,非常好奇的是,很想知道陈老师在进行文史考证并成书的流程和方法,能不能讲一讲,与大家共同分享。“文史考证的工作的流程是:第一是考察取证;第二就是资料分类整理;第三是分析研究;第四是拟写著书大纲。我不瞒对大家讲,我是一个长期热爱咖啡、茶叶和天然香料文史研究及考察论证的最基层的科技人员,在实地考证与调研中,特别重视实地实物拍摄,收集考证相关的老照片和文物,鉴别真伪、修旧复旧。在整理分析资料和著写正文时,我采用了通史新体裁的表现方法,即将序说、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考察取证、调查访问、综述传记和参考阅读等写作手法相结合,以方便读者阅读。3陈老师,您在这六年的考证研究与著写当中,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我最深刻的印象和体会是,第一,世界咖啡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只要你钻进历史堆里去,是难以自拔的,你会爱上它,一发不可收拾;第二个印象是,咖啡历史的考证,是十分艰难的,有时候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可考证的东西是很少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挖掘,再现历史;第三个印象是,研究和传承中国文化,学习和掌握中国咖啡文化,可推知前事,认识历史,去伪存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4据我所知,科学出版社将《中国咖啡史》是以中文版、英文版同时出版的,为什么陈老师不惜耗资要做英文出版呢?它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在10多年前,很多外国人都不太了解中国有咖啡,不少的中国人和领导人也不知道中国云南省是我国最大的咖啡种植出口基地。今天,中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外交、文化外宣是必行之路。我的初衷就是,我们通过《中国咖啡史》英文版这本书,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仅有自己的咖啡,而且拥有丰富多彩中国咖啡文化。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质量。《中国咖啡史》全书中、英文双语呈现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为完成本书汉译英付出辛勤劳动和心血的李炜炜博士英文翻译和美国语言学者华子轩博士(Abe Walton Powell)的校译。借此机会,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谢所有读者和咖啡界的同事们!▲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为:陈德新教授赴哥伦比亚接受特种咖啡教学培训,首次调研考察宾川朱苦拉咖啡的路上,博士生李炜炜在与陈教授完成《中国咖啡史》翻译,中国文史专家及咖啡专家集中审评,赴非洲肯尼亚咖啡产区考证,赴埃塞俄比亚世界咖啡诞生地及牧羊人故事发生地的考证。扫描二维码抢购吧!(还可以点击“原文阅读”购买哦~)
版权信息:以上文章内容转载自【云南精品咖啡学会】,转载请注明出处。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中国咖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