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行业交流请加饮品界精品咖啡香,微信号:(长按复制)thinkingcapacity KONO是日本制造咖啡器具的名门公司。KONO滤杯的原创者是一位名为河野敏夫的日本人,滤杯就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
KONO的咖啡滤杯和原生态木手柄咖啡壶在滴滤式咖啡粉丝中一惯享有很高的名望,设计咖啡滤杯和咖啡壶的社长河野先生研究美味咖啡多年,设计了一系列充满田园风格KONO式咖啡滤杯和原木手柄的咖啡壶,KONO是日本各咖啡专卖店和咖啡专业人士最爱使用的专业咖啡器具,也是众多喜欢滴滤式咖啡的爱好者追求的产品。
众所周知,水位下降的速度会影响到咖啡粉颗粒浸泡在水中的时间,所以扇形滤杯是通过加深肋骨的深度即加大排气效应的方式来改善此因素,这是一种办法;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改变滤杯的外形以增加水流的集中度,因此圆锥形滤杯就应运而生。
左上KONO,右上UN café,左下harioV60-01,右下Keycoffee钻石纹滤杯 V型圆锥滤杯,包括Hario公司,Kalita公司、Knon公司和Tiamo公司都曾较早就开发出了V型圆锥滤杯,而其它公司的锥型滤杯都是直线形呈放射状沟槽,只有螺旋式沟槽是Hario公司独有的专利,同时V60的滤孔也比其它公司的做得更大。圆锥形滤杯不仅可以增加水流的集中度,而且还可以使咖啡粉较为集中,在初期注水闷蒸时,咖啡粉会比较容易均匀吸水。
仔细观察KONO滤杯的肋骨会发现,KONO的肋骨并非是从底部一直延伸至最上端,而是在不到滤杯高度一半位置时停止。这个高度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在滴水过程中,让滤纸在吸水后可以紧贴在滤杯壁上,一旦排气空间受到限制,空气流动也会受限,这样一来就会增加咖啡粉颗粒吸水时间。
对于咖啡粉而言,水滴是最好吸收的水量,因为当水滴持续的滴在粉层上时,不会马上扩散,而且还会因水滴的水量小而更容易让咖啡粉颗粒吸水,因此针对粉层较深的锥形滤杯,水滴冲煮是绝佳的给水方式。 锥形滤杯虽然可将粉量加以集中,但是水位下降快并不是刚开始进行冲煮时的诉求,因为在咖啡粉颗粒达到目标吸水量之前,会更希望手冲壶滴落的水滴能停留在粉层里越久越好,这样的要求可以用降低排气量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说就是将滤纸吸水后,贴在滤杯壁上减少空气流动的空间,而KONO底部整齐排列的肋骨,就是在之后的萃取时可以上述诉求的关键。
滴滴注水法被叫做精华式萃取法,是因为萃取的是前段高浓度的咖啡 在滴水过程中,表面的咖啡粉颗粒粉层会慢慢隆起,这和之前咖啡粉排气、推挤是相同道理,当粉层膨胀程度不断加大,咖啡粉颗粒吸水也会越多,在达到饱和时,水量会在底部慢慢累积,等到累积到一定程度可将空气挤压时,小小的萃取水柱就会产生,产生气压式萃取。 因此在使用KONO滤杯时,当使用滴滴法产生小水柱时,为了维持气压式萃取,此时需给水至水位到达肋骨上部多一点的水量,这样就可将滤纸紧密贴合咋滤杯壁上,阻止空气往上流通,产生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因为向上的通道被阻挡,水就只可流向滤纸与肋骨方向,此时,内部水量会持续向下推挤,直至产生气压式萃取水柱,一直持续到水量流光为止,因此使用KONO滤杯的关键,就是需要使给水量在肋骨以上,这样才能产生KONO的气压式萃取。
被叫做滴滴法是因为冲泡的水流弱,尽量少的破坏咖啡粉层,减少对流,增加浸泡的时间,手冲壶的注水为一滴一滴的状态。适合用削平式宽口壶嘴和宽口式鹤嘴壶,优点就是大水柱水流柔顺,水流的粗细可控程度更高,适合点滴法。 这种冲泡方式的出品优点是醇度高,甜度高,容易入口,缺点是层次感和风味感比较弱,还有太难稳定水流。 这种冲泡方式的出品优点是醇度高,甜度高,容易入口,缺点是层次感和风味感比较弱,还有太难稳定水流。一位70岁日本老司机点滴发手冲咖啡 通过刚才的视频也看到了,且不说对风味的表现,这种制作方式对注水要求是非常的缓慢,所以也被戏称为打点滴,许多老师傅耗时数年练习在制作过程中也难免出现失误,并且非常损耗精力和体力,如果用于营业连续点上十几杯,那对于制作者也是莫大的考验。 个人的感觉,滴滴注水法真的是这个行业里技术中最不稳定最不靠谱并且还被最放大渲染其神奇玄妙的一种制作方式。适合自己玩,但不适合营业。
Hario V60 关于V60手冲滴漏式咖啡的来源和制作一杯完美咖啡的关键之处,随便看看能不能卖掉几个杯子和豆豆。自从日本搞出个V60滴滤杯后立马风靡全球,每一次咖啡器具的升级引领好像都和这个注重生活品质,享受生活乐趣的岛国有脱不了的干系一个新器具的出线是经过无数次的改进和创新才能拥有诠释的完美,是什么让它能在众多的咖啡器具中脱颖而出呢?
关于Hario V60滴滤杯,它的发明者将化学、玻璃制品和咖啡结合在了一起。事实上Hario于1921年在东京被创立,刚开始主要生产出售物理和化学上使用的玻璃制品。 经过近30年的研究,他们发明了Hario玻璃,采用100%的天然矿物质来提炼耐热玻璃。在1949年,Hario推出了第一个主场产品:一款玻璃虹吸咖啡壶;到1957年,这款咖啡壶演变成了滤布过滤虹吸壶。 Hario已经获得了数百个设计大奖,它十年前推出的V60滤杯,成为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发明。 V60的名字来自于它60°的锥形角度,材质上先后采用过陶瓷、玻璃、塑料和金属。V60的最后版本采用了铜制滤杯,专为高导热率而设计,以更好的热度保持来达到更好的萃取。
一V60的发烧之处一 V60迎合了咖啡制作中的众多变数,主要在于这三点上的设计: 1、60度角的锥形:这延长了水流穿过咖啡粉流向中心的时间。 2、一个大的过滤孔: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水流的流速来控制咖啡的风味。 3、螺旋纹:这让空气可以从四周向上逸出,以最大限度满足咖啡粉的膨胀。
滤杯 1)材质:过滤支架有玻璃、树脂、陶瓷、不锈钢等材质,个人觉得玻璃的最为美观,陶瓷的保温性能最好但是偏重,树脂的就很实用,轻便也不易摔碎。
2)孔洞:传统椭圆形滤杯下方孔洞就分单孔、双孔和三孔。其中单孔滤杯萃取,水流和萃取速度最快,需要冲泡者对水流和时间有更精确的把握。
3)凹槽:可不要小看杯壁上凹凹凸凸的沟槽,这里面的设计也是颇有学问。这种人为形成的滤纸与滤杯内壁间的空隙便于空气流通,提高了萃取质量。 在圆锥形滤杯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HARIO的弧形支撑架设计,HARIO的V60采用一长一短的螺旋状的凸槽设计,在很多人眼里是为了让焖蒸时增加透气效果,但这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设计因素。螺旋状凸槽设计更多是为了让冲刷落下的水流产生扭挤,并且在扭挤水流的同时延长了萃取路线,增加了咖啡粉与水流接触的时间,以保证HARIO圆弧形滤杯完整萃取。 HARIO凸槽的圆弧形设计与直线落水的路径相比,水的路径很明显长了许多,而圆弧形的凸槽不仅仅延长了咖啡粉和水的接触时间,还可以让水位在下降的同时,让水流顺着螺旋状的凸槽往滤杯的中心点集中,这个动作就像是洗衣机里面的漩涡对衣服进行清洁一样,通过水流下坠的重力产生对咖啡粉的挤压。
Hario V60 滤杯(有陶瓷、玻璃及树脂材质选择) 陶瓷质地
玻璃质地
树脂质地
Hario是滤杯的发明品牌,而V60则是全球被最广泛使用的手冲滴滤装备。 回到制作中的这些变量,你遇到的最重要的就是粉的粗细和流速。如果你缓慢加水,将得到一杯浓郁的咖啡;如果提高水的流速,将会容易萃取不足,最终得到一杯风味较弱的咖啡。
粉的研磨粗细也会影响咖啡的味道,如果你研磨较细(比如跟食盐一样粗细),水将会很难通过,这将意味着: 正常流速+细研磨度=中等风味咖啡 较慢流速+细研磨度=浓郁风味咖啡 正常流速+中等研磨度=较弱风味咖啡 较慢流速+中等研磨度=偏弱风味咖啡
关于几个手冲研磨解析: 细度研磨容易导致水流不能通过,如果真的这样了,你需要将粉磨得更粗一点儿。 建议: 浅中烘焙的咖啡调在中细度研磨,也就是3.5-4刻度间(小富士鬼齿) 主要针对酸质咖啡,如:耶加雪菲,坦桑尼亚,危地马拉,等 中度烘焙的咖啡调在中度研磨,也就是4刻度间(小富士鬼齿) 主要针对风味均衡,如:巴拿马,哥斯达黎加,西达摩,等 中深度烘焙调在粗研磨,也就是在4.5刻度间(小富士鬼齿),主要针对苦行为主的咖啡,如:曼特宁,哥伦比亚,洪都拉斯,等 如果为了让口感变得更加饱满,使用HARIO V60滤杯之前就必须先把焖蒸这一段做好,焖蒸是指在咖啡萃取前,先以少量的热水,均匀地浸湿咖啡粉层,让热水可以渗进咖啡坚硬纤维质的细胞壁,通过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让细胞壁内部的气体排出,使水溶性芳香物质更容易被热水萃取,为接下来的咖啡萃取做一个提前准备。
关于V60闷蒸解析: 焖蒸用的水量不宜太多,20克的粉一般我会使用约40克左右的水进行焖蒸,这样的水量刚好可以完全浸湿所有的咖啡粉,而焖蒸的手法也应该有一些技巧,使用HARIO V60滤杯时,我会选择使用从粉堆中心开始注水,切忌在焖蒸时不冲到滤纸边缘,保留约0.5cm的距离即可,可以让咖啡粉排出的大量气体快速通过这一圈还未被浸湿的咖啡粉层排出,还可以避免焖蒸表面被破坏,放心,边缘那一圈咖啡粉在几秒钟后会自己吸附热水浸湿,同时保留好排气所需要的通道。 由于HARIO V60的滤杯设计是属于冲刷过滤式滤杯,因此使用的水流可以较大,垂直90°下落的水流是属于比较理想的状态,但个别手冲壶使用这样的水流可能偏小,可以采用有一点角度,但不要超过20°的向下水流,这样的冲法不仅可以保持水位的高度,还可以通过大水流产生的冲力与漩涡形凸槽配合形成一个更好的挤压咖啡粉的状态,从而使咖啡的风味更加清晰饱满。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更多专业咖啡交流 请扫码关注微信:IMAKECOF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