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导读上期我们讲述了铁皮卡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样作为阿拉比卡的古老品种之一——波旁是如何一步步传播世界。波旁咖啡源自哪里很多人以为波旁咖啡源自波旁岛,其实不以为然。1711年,法国人波瓦文在波旁岛上首次发现一种原生阿拉比卡咖啡树,其咖啡果成熟后成褐色,当时称为褐果咖啡(Mauritiana),其咖啡苦味较重,不符合当时市场的口味。于是法国在1708年、1715年、1718年三度从也门运来摩卡圆豆咖啡种植在波旁岛上(今为留尼旺岛)。在1715年后,圆豆咖啡树才在慢慢稳定生长下来,因为这批咖啡树产出的咖啡豆的豆身偏圆,与铁皮卡经典的长身豆有很大的区别,还有这些咖啡树的树顶呈绿色的,不同于铁皮卡的古铜色。所以法国人将其命名为【波旁】(绿顶波旁)。还有一佐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732年从也门运来一批摩卡圆豆种子种植在非洲西岸的圣海伦娜岛,而英国从未在波旁岛运送过咖啡,这也证明了波旁能追溯到的源头是也门而非波旁岛(留尼旺岛)。而英国人在圣海伦娜岛种下咖啡后,并没有悉心管理,任其生长。直到八十三年后的1815年,一代枭雄拿破仑被软禁在圣海伦娜岛上,圣海伦娜的咖啡才重新被受到重视并走进人们的视野。西征中南美洲早在波旁来到南美之前,铁皮卡已经在中南美洲扎根,在1727年,巴西北部的帕拉省就已经种下了铁皮卡,由于铁皮卡适应了当地的水土,很快就蔓延到巴西南部更肥沃的地区。由于南美的铁皮卡都来自“欧洲母株”,其基因单一性,受到病虫灾害容易“全军覆没”。巴西于1860年以后才从波旁岛引进圆身波旁,替代产量较低的铁皮卡。这是波旁咖啡第一次进入中南美洲,并迅速由巴西向北扩展到南美和中美洲的其他地区。自此,波旁在中南美洲扎下深根并衍生出变异的新品种,比如黄波旁、粉红波旁、卡杜拉、帕卡斯等等。登陆非洲大陆法国传教士被称为圣灵教父(来自圣灵会),他们对波旁种在非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41年,波旁岛(留尼汪岛)的第一座教堂建立。1859年桑给巴尔也成立教会;1862年,坦桑尼亚沿海地区的巴加莫约又从桑给巴尔的教会人员里发展出教会,接着是肯尼亚基库尤地区的圣奥古斯丁教会。1893年,欧洲传教士(法国和苏格兰)从波旁岛引入波旁种咖啡树在肯尼亚种植。1898年,天主教传教士将波旁种引入到坦桑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地区。在每座教堂建设成立过程中,源自波旁岛的波旁咖啡种子开始在非洲地区开花结果。二十世纪初法国、英国传教士和研究人员在肯尼亚筛选、培育出来波旁嫡系,1930年斯科特实验室(Scott Laboratories)对波旁进行培育。农学家们想找到一种抗病虫害并且产量高的波旁,通过实验得到了比较满意的SL28和SL34。SL28是拥有法国传教士(波旁)、摩卡、也门铁比卡的混合血统。所以肯尼亚作为阿拉比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的邻居,其咖啡品种与埃塞俄比亚有很大的区别。尖身波旁1810年于波旁岛的咖啡农雷洛伊发现,尖身波旁的咖啡树相对较矮小,结出来的咖啡果呈尖身状,与波旁的圆身有很大的区别。直到二十世纪科学家才发现,尖身波旁的咖啡含量只有一般阿拉比卡的一半。由于尖身波旁体质弱,易染病,产量低,当地农民种植热情低,几乎濒临灭绝。直到1999-2007年在法国和日本的努力下复育成功。2000年后在哥伦比亚和萨尔瓦多试种成功。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