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城市文明交响曲”五一“来了不出意外地厦门将再次登上“最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并位居前列许多人,对厦门的第一印象是在飞机降落高崎国际机场前对她的一次俯瞰(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夜空下的厦门岛,人们伴着潮声入眠,摄影师@林昉)▼ 厦门岛、鼓浪屿如碧玉、如明珠座落在湛蓝的海湾里环湾,分布着厦门岛外飞速发展的各个新城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座城市天生丽质(今日厦门环岛路,“美丽厦门”的一个象征,摄影师@林昉)▼景观之外,在人文方面,这座城市以“温馨”著称市民彬彬有礼爱自由、爱散漫爱文明、爱秩序爱泡茶、爱生活(厦门海滨,落日余晖中的游客及市民,摄影师@林昉)▼然而,当一名历史学家以历史地理的眼光,来观察这座城市时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奇异又真实的视角01激 荡 之 地在一次讲座中,复旦历史系教授刘平说:“我从上海飞厦门,飞机下降的时候,我从窗口往下看,厦门沿海一带,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港湾曲折多岐。我当时就在想,厦门真是一个海盗天堂。”(厦门湾地形图,以厦门岛、金门岛为中心,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制图@阿凯)▼1394年,厦门城(中左所城)筑成在厦门建城625周年之际回望历史这座“海上花园”她的前身,竟是一片野性十足、桀骜不驯的草莽之地明初,为应对“海寇”朱元璋大举营建海防要塞仅在福建,即建立五卫十二所其中,仅在厦门湾一带即密布了厦门城、高浦城金门城以及镇海卫,四处军城由此可见当时此地,“海患”之烈(古地图中的厦门湾,图中城墙环绕的“中左所”,即古代厦门城,图@资料图)▼明代后期,海防松弛,“海氛”复起1626年春天的一天,一支船队从台湾海峡切入了金门料罗湾然后折入九龙江江口在中左所城头观望的官兵以为这不过又是一支,前往月港的走私船队不料,它突然掉头向东直冲厦门城而来在荷兰大炮的轰鸣中厦门城宣告易主这支船队的首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成为了这座要塞的新主人(九龙江入海口,斜对面座落着鼓浪屿、厦门岛。海港往往和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相伴,因为大江大河可以为港口带来广阔的腹地,摄影师@林昉)▼郑芝龙所关注的不仅是这座要塞的军事功能他更在意的是这座要塞下的天然良港——厦门港当时厦门港的内港,即如今的鹭江(厦门岛、鼓浪屿之间的厦鼓海峡,即鹭江所在。它的外围,首先是鼓浪屿这个天然屏障,然后是由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构成的天然防护链,图@资料图)▼得此地利船只驻泊鹭江既可避大风,又不受海潮侵袭明末,意大利传教士李科罗认为,厦门港“举世无双”(当今厦门港的集装箱码头,摄影师@林昉)▼这也是一座极其美丽的海港站在日光岩上向南望去南太武巍峨屹立,像是守卫厦门港的巨人向东北望去鹭江上桅帆如云,厦门城扼险而立(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从鼓浪屿望向厦门岛,中间的海域,即鹭江。由于厦门港区已转移,今日鹭江十分平静,只有市民过渡鼓浪屿的渡轮往来穿梭,摄影师@林昉)▼以厦门为基地郑芝龙先是接受了招抚然后,或击溃、或整编了李魁奇、钟斌、刘香等多个“海寇”集团其中,多场海战即发生在厦门湾那时厦门湾内的图景好比东方版的《加勒比海盗》也是在这个时候厦门港,一跃而为世界的十字路口(明嘉靖《龙溪县志》关于“月港”的记录,图@资料图)▼明末,为冲破“海禁”沿海民众,不断铤而走险1567年,朝廷顺应时势,开放了月港但,这是一种限制性的开放比如,只允许海商从月港出洋不允许外国商船入港贸易由此,也伴随着走私贸易的屡禁不止美国学者弗兰克估测明末,世界白银产量的1/3流入了中国而月港正是白银流入的主要渠道(明末,以月港为中心的中国海洋贸易路线图,图@资料图)▼由于月港为内河港口,受水浅弯多等诸多限制它的贸易功能,逐渐向天然良港厦门港转移1624年,厦门名士池显方作《大同赋》:“旁达西洋,商舶四穷;冬发鹢首,夏返梓栊。朱提成岳,珍巧如嵩……”那时的厦门,已是一幅典型的贸易重镇景象随后,招抚郑芝龙的福建巡抚熊文灿则在《闽书》序言中写道:“(番)钱内艳……中左(即厦门)遂成扼要。”这意味着,郑芝龙让自己获取了合法身份也让厦门港,得到了贸易中心的合法身份(今日厦门港,龙门吊林立,摄影师@林昉)▼正当他着力经营“海上王国”时东来的“海上马车夫”也正在对厦门港虎视眈眈163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不宣而战偷袭了厦门港郑芝龙猝不及防他的一支新造的舰队,化为灰烬对方提出条件:允许荷兰人在厦门湾自由贸易允许荷兰人驻泊厦门港禁止中国海商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贸易只许前往巴达维亚的荷兰商港(中国明朝时代的远洋贸易路线图,图@资料图)▼荷兰人的这些要求等于是要剥夺中国海商的贸易自主权。那是一个争夺海洋的年代后来的历史显示失去海洋的民族,也将失去家乡控制海洋,即要获取制海权郑芝龙耐心地等待一次反击当荷兰舰队继续游弋时他重组了舰队,发出了战书以极其挑衅的口气称荷兰舰队长官普特曼斯为“一条贱狗”双方决战金门料罗湾一名惊恐的荷兰亲历者这样回忆:“有三艘战船包围了‘Broucker-haven’号,其中有一条船的战士不顾一切地把自己的船点火焚烧,向荷舰撞击……”大败的荷兰人,不得不把制海权拱手让于郑氏舰队(料罗湾海战想象图,图@资料图)▼在环中国海这是中西之间第一次近代海权争霸战对后世的中国人而言这是一场被低估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也意味着厦门湾,是中国近代海权的诞生之地只不过当后来的清廷再次建立起“海禁”的秩序料罗湾海战的意义,也从此被长久地遗忘了直到英人东来,惊醒过来的国人才猛然发现万里海疆,已成海权的真空地带1646年,郑芝龙降清,随即被劫往北京软禁时年22岁的郑成功,决意抗清他以厦门为基地,北伐南京让众多满洲亲贵在恐慌之中,竟想逃回关外他以厦门为基地,东征台湾将荷兰人彻底驱逐出宝岛重夺环中国海制海权(鼓浪屿名胜日光岩,这里曾是郑成功的军事基地,摄影师@林昉)▼那时的厦门,是一个硬核海岛当抗清力量在大陆各地陆续消失唯有厦门、金门依然顽强抗争,并屡次出击这,让郑成功的对手康熙帝也不得不深表敬佩,他写道:“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身披甲胄,左手按剑的郑成功像,屹立在鼓浪屿海边。这一带海面,曾是他操练水师之地。那时,他的面前,艨艟蔽海,将士如云,摄影师@林昉)▼在郑成功的经营下当时厦门作为贸易中心的地位,也愈发重要时人王忠孝写道:“生齿甲于列邑,而楼橹辐辏……殆俨然巨都也。”当时的厦门,即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成功大道,今日厦门岛南北交通主动脉,以郑成功之名命名,摄影师@林昉)▼台湾学者曹永和认为郑成功把郑氏集团发展到了新高度他说,当时的厦门,是世界格局的东亚基点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并掀起,一阵阵的“中国风”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海上茶叶之路,是以厦门为起点的1910年,美国归正会传教士毕腓力写道:“不管厦门给了世界其他什么,它赋予英文的两个单词,就足以使这个地方万古流芳。”其中一个单词,即“Tea”他解释说,这个单词“起源于厦门,它是从本地方言‘茶’的读音得来的。”(沙坡尾,老厦门人的“送王船”民俗。他们的发音,带来了英文单词“Tea”的诞生,摄影@何书彬)▼茶,这片小小的叶子转动了世界比如,波士顿倾茶事件里的茶叶即是来自福建的武夷茶这个事件,带来了美国的诞生纽约,这个“世界之都”它的开辟,则与厦门港的崛起,几乎为同时如同纽约一样厦门也是大航海时代的产物从更根本的角度来说这座城市向海而生则属必然(于福建地形图可见,全省背靠武夷山脉,仅在沿海有小块平原,比如福州盆地、厦门湾周边。这决定了闽南区域面向海洋的发展态势,图@资料图)▼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地理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找到最缓慢的结构性的真实事物……历史要遵循它的教导,并接受它的分类和范畴。”海洋,也一直塑造着闽南人的性格他们讲进取、重开拓那时的厦门,不乏草莽之气这正是,一个族群蓬勃生命力的表现(集美鳌园,嘉庚先生的安息之地。在20世纪,他的“诚毅”二字,把闽南人的进取精神,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摄影师@林昉)▼雷海宗先生,曾这样写道:“(至明清)整个民族与整个文化已发展到绝望的阶段……在这种普遍的黑暗之中,只有一线的光明,就是汉族闽粤系的向外发展,证明四千年来唯一雄立东亚的民族尚未真正地走到绝境,内在的潜力与生气仍能打开新的出路。”这种内在的活力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风云相激荡、融汇造就了一个甫一出世,即风华正茂的厦门这座城市,创造了中国海洋文明的一个高峰(从鼓浪屿方向看厦门港。碧海蓝天,活力厦门,摄影师@林昉)▼02融 汇 之 城遗憾的是,这个高峰,只是昙花一现清代,由于“海禁”政策,以及“一口通商”厦门港陷入沉寂道光时期,时人慨叹:“厦门码头……愈禁则愈甚,遂使洋行歇业,洋贩不通。”民生凋敝之时,也是老大帝国的黄昏之日1843年,在英军的炮舰面前,厦门开埠机缘巧合之中厦门,成为国人重建近现代世界观之地但是,曾由郑氏父子建立的近代海权已荡然无存(夕阳下的厦门海滨,一个站在礁石上看海的游人,摄影师@林昉)▼又何止如此呢这时,国内停滞已久的产业在面对西方的工业革命时,也毫无招架之力曾经通过茶叶等在西方掀起阵阵“中国风”的厦门港成为了一个巨额入超之地数百万的闽南民众受生计所迫不得不,从厦门口岸“下南洋”无数出色的头脑不得不,背井离乡去为西方各国在东南亚的开发充当劳力(闽侨从厦门出发,“下南洋”到东南亚各地,图@资料图)▼几十年过去了在清廷视华侨为“弃民”的压迫以及西人的排挤,这样的夹缝之中一代闽侨精英,成长起来了他们,即将再造故乡改变,首先发生在鼓浪屿这里,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但实际上,在这里,西人修的建筑属于少数绝大多数的建筑,由归侨建成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鼓浪屿营造者(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从空中俯瞰鼓浪屿,蓝天、碧树、红瓦,构成了鼓浪屿的底色,摄影师@叶少彬)▼如今,当我们漫步在鼓浪屿那些最吸引游人的花园住宅如海天堂构、如菽庄花园、如黄荣远堂它们,多是出自归侨之手不仅仅如此,归侨还在鼓浪屿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厦门建筑风格”这种风格融合了东方与西方融合了本土与南洋也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瞰青别墅,落成于1918年。它坐东朝西,平面布局为L形,正面的外廊采用了传统的“出龟”之法,摄影@何书彬)▼(黄荣远堂,建成于1920年。洋楼以西洋风格为主,但三楼和女墙又采用中式风格,摄影师@吴永奇)▼(金瓜楼,落成于1922年。它正面两侧均设八角形“出龟”,形似“金瓜”,摄影师@阿忠)▼(海天堂构,建于1920-1930年间。它的中楼在鼓浪屿上的洋楼里,堪称中西合璧之特点最突出者,其外墙和廊柱均采用清水红砖砌法,屋顶为歇山式,摄影师@阿忠)▼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现代教育使鼓浪屿成了一个群星闪耀之地比如,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后为慈勤女中)走出了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中国现代第一位专业声乐教育家周淑安以及,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得力助手黄萱(慈勤女中校舍,摄影师@阿忠)▼又如,从寻源中学(和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同在漳州路)走出了中国现代天文学开拓者余青松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旗手林语堂类似这样的闪闪发光的名字在鼓浪屿上还有很多比如马约翰、周廷旭、何碧辉、黄墨谷……考虑到鼓浪屿只是一个弹丸之地面积仅1.87平方千米很有可能,在现代中国它是产生大师级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夜色中的鼓浪屿街道,摄影师@林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鼓浪屿的群星中女性,不仅和男性平分秋色甚至,更加出色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的高度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每一个鼓浪屿人都为“我是鼓浪屿人”而自豪那是满怀热忱地对家乡的热爱那是发自内心地对文明的礼赞(从空中俯瞰鼓浪屿菽庄花园一带,它是“花园中的花园”,摄影师@林昉)▼鼓浪屿人的温文尔雅绝不止体现在流淌岛上的钢琴声中而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毫无疑问,鼓浪屿很美但更确切地说鼓浪屿上最美的风景是人是它所孕育的一个个极具魅力的灵魂当归来的闽侨将鼓浪屿营造为“最美城区”时他们,也推动了厦门从一个传统城市,向现代都市转型(从厦大“情人湖”方面看沙坡尾一带。城在碧山沧海之间,摄影师@林昉)▼今天的厦门,是 “海上花园”以至于我们很难想象这座城市曾长期顶着“世界上最肮脏城市”之恶名1927年,在离开厦大前夕鲁迅在一次演讲中说:“演武场的南面有耸入云际的无线电台,北面有厦门大学的一整排巍峨的花岗石洋楼,构成一幅美丽悦人的图画。”(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俯瞰厦大,一座与大海相伴的大学,摄影师@叶少彬)▼这是有着“最美校园”之称的厦大她的校址,天造地设教育学家吴家镇曾称:“厦门大学的校址,是理想的,至善至美的。”嘉庚建筑,美轮美奂建筑学者陈从周评说:“陈老先生不是建筑师,但他做出了比建筑师更杰出的作品。”(厦门大学内嘉庚先生像及身后的嘉庚建筑代表——群贤楼,图@厦门大学官网)▼那时的厦门市区,情景又如何呢?鲁迅在演讲中,把话题一转:“但是,你们若走到市区水仙宫一带去看,就会看到污浊惊人的街道。”清代,中国的城市普遍经历了一次大衰退厦门作为一个缺乏足够的行政建制的城市(直到1933年,厦门才设市)更是长期谈不上,任何像样的城市建设(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从海上看如今的美丽厦门,图中的高楼下方,即是厦门老城区的一部分——沙坡尾渔港,摄影师@林昉)▼1910年,美国归正会传教士毕腓力写道:“这里……街道狭窄弯曲,石板罅裂,可以直接看到下水道。它迂回、下降、上升、最后不知所止。游客即便小心翼翼,也会迷路。”这样的环境,使得那时的厦门几乎年年爆发瘟疫1920年台胞林尔嘉、归侨黄奕住发起成立厦门市政会要以现代城建理念,再造厦门这是,中国第一个市政会归来的闽侨是这一场市政革新的投资者,也是受益者(民国时期,市政革新后的思北浮屿一带,图@资料图)▼1927年前后,开元路(厦门首条现代马路)中山路、大同路等,相继筑成相应的是骑楼成排耸立,带来繁华闹市电灯、电话、自来水等公用事业,快速普及一名叫做郭景村的作者写道思明电影院一带,在改造之后“在大马路上,酒楼、菜馆、西餐馆、咖啡厅、茶室、汤房、小吃店、理发厅,应有尽有,多至二十几家……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从一片令人掩鼻的污秽地区,顿成游客流连忘返之地。”(思明电影院一带,摄影师@邹振冈)▼中山路,全国唯一的直通大海的商业名街它的形成则像极了一个隐喻它的东端,连着“厦门城(中左所)”原址它的西端,直抵鹭江,隔海与鼓浪屿相望它从原来“厦门城”的一条旧街道转型并延长为一条骑楼名街的过程就像是“老厦门”奔向海洋的一次新生(夜空下的今日中山路,图片上方的马路,即鹭江道,其旁为鹭江,即厦鼓海峡,摄影师@林昉)▼1925年,中山路正式得名这一年,现代中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去世在他的身后大江南北的诸多街道、建筑、公园等纷纷以“中山”命名“中山”二字,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的普及,则象征着整个国族的浴火重生在厦门,中山路建成后即成为辐射闽乡,乃至南洋的一个中枢地带那时,它是金融中心在一条街上密布着中南银行、华侨银行中兴银行等多家银行(民国时期的中山路,图@资料图)▼那时,我们在中山路上,可能遇到鲁迅他每月到中山路,领取400元的月薪然后,理发、品茶、逛一逛小巷那时,我们在中山路上,还可能遇到郁达夫他曾入住中山路天仙旅社站在欧式阳台上,感受这座城市(市民在中山路参观图片展,照片里的雕像,为厦门城市雕塑白鹭女神像,摄影师@邹振冈)▼1934年,一名叫做茅乐楠的作者,赞叹:“公共游息所,则有中山公园、虎园等;公共娱乐场,则有思明、中华、开明等戏院及去年落成的新世界……‘世界上最污秽的都市’称呼,如今已成历史上的名词了!”(今日厦门,一辆出租汽车,驶过骑楼老街,摄影@何书彬)▼类似的市政革新案例在中国现代史上还有张謇建南通,以及卢作孚的“北碚实验”相较之下“老厦门”在当时的诞生虽然不似前两者那样广为人知但在对市场力量的充分调动方面“老厦门”的市政革新,更具标志性意义(思明北路骑楼群,摄影师@邹振冈)▼与“骑楼之城”的诞生,相应的是当时的厦门已成长为一个有浓烈移民色彩的现代都市在当时将近二十万的厦门市民中祖籍厦门者,仅为三分之一略多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今日厦门夜景。改革开放以来,这座城市又迎来了数以百万的“新厦门人”,摄影师@叶少彬)▼厦门人,来自省内各地,来自大江南北这种人口结构,使这座城市融合着省内与省外融合着南方与北方在这个过程中一种以更加包容的态度迎接一切的城市性格随之诞生而这种城市性格也延续了之前早已形成的“鼓浪屿气质”一种崭新的城市文化,在厦门形成了(俯瞰厦门城市雕塑白鹭女神像。雕像坐落于厦门之心——白鹭洲,摄影师@林昉)▼海纳百川也不乏对细节的关注和经营人们自重、自爱又守秩序、讲文明他们,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着这座城市(厦门海湾公园的色彩构成。厦门,可能是一座公园密度最高的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园,在厦门星罗棋布。它们让厦门更有家之温馨,摄影师@林昉)▼一如“京派文化”造就了北京城以及“海派文化”造就了上海滩一样这种城市气质也造就了一座令人称羡的“海上花园”1937年,日军侵华,打断了厦门这一进程又四十年后,在通往市场经济的呼声中美丽的厦门,再次起飞(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今日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一带,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主会场,即设置在此,摄影师@林昉)▼此时,骑楼街区,已是“老厦门”的象征其中不变的风景依旧是那些,认真生活着的人们厦门一个激荡之地一个融汇之城现在,以及未来在日夜不息的潮音之中属于她的新传奇又将是什么呢?(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今日厦门及鹭江的夜景。厦门,一个美好的家园,摄影师@叶少彬)▼参考书目:1,程绍刚(译注),《荷兰人在福尔摩莎》,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2,周宁(著),《世界是一座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张培忠(著),《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三联书店,20134,陈自强(著),《明清时期闽南海洋文化概论》,鹭江出版社,20125,蓝达居(著),《喧闹的海市:闽东南港市兴衰与海洋人文》,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6,[美]毕腓力(著)、何丙仲(译),《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7,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林星,《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福建城市现代化研究(1843-1949)——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9,周子峰(著),《近代厦门城市发展史研究(1900-1937)》,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0,龚洁(著),《到鼓浪屿看老别墅》,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11,林丹娅,《鼓浪屿建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12,[清]周凯(著),《厦门志》,鹭江出版社,1996年13,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印),《鼓浪屿文史资料》(上册),201014,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印),《鼓浪屿文史资料》(中册),201015,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印),《鼓浪屿文史资料》(下册),2010作者|何书彬编辑|木木制图|阿凯致谢摄影师|林昉 阿忠 叶少彬 邹振冈 吴永奇作者何书彬历史作家致力于非虚构文学创作以及城市史研究著有《奔腾年代:鼓浪屿上的商业浪潮》、《引领时代:鼓浪屿上的人文之光》、《创城记:追寻老厦门印迹》、《大明完人王阳明》等。
【今日互动】请用两个字来形容你对厦门的印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