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咖啡市场会是一个高成长但趋于理性的状态。大型情怀咖啡馆在一线城市中,房租、人事成本的增加下,且卖价及优惠活动压缩获利空间时,2016年会是大型店的关店潮。
其转型方式可利用其品牌优势,强化消费者刚需环节,把餐这块弥补。填补两岸、上岛这类咖啡店在市场的空缺。但餐点这块要摆脱半成品思维,改变为开放式空间,例如桃园眷村模式,增加消费者信任度。
而二、三线市场则应把一线城市这2-3年的经验去复制,找地产开发商合作,并从一线城市里聘用有实际参与门店规划、运营之人才,把整套营销、管理、产品、培训、系统化去落实,大店在二、三线市场发展性还是可观的。
但之前的模仿模式要改,让专业团队去规划,与专业团队合作时,将自己的目标及需求设定好,找能完成的专业团队快速展店并帮助建立可延续性的制度体系。
咖啡市场越来越小而专
目前,上海咖啡市场越来越走向小而专的经营模式,有些像奶茶铺的做法,但整体氛围越来越文青品味化个性化。而这类小而专的店,在选址及人员培训上,会改变目前很多传统咖啡从业者的思维,培训上要从精品咖馆以展现个人魅力的咖啡培训方式,转换到工厂线的作业流程规划,稳定、快速、热情、关怀、协作。这将会是此类店的最大技术点,掌握这技术点就能掌握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快速占有率。
互联网外送咖啡模式会再增加,但消失的也会很快
目前疯咖、连咖啡(Coffee Box)各有其战略愿景,但这不像饿了吗、美团他们只是作平台不生产,这可控性及数据点还比较易掌控,但当自己品牌让消费者认为有生产环节时则这不只有简单的外送点对点这么简单,而是做、保存、送、时间整个多变因素,这时要找出数据及问题点有很大技术面要去克服。但也许这是上波互联网热时投资人喜欢的获利方式,会再有更多人来尝试并期待获得投资者的眷顾。
用奶茶店的精神做咖啡
我一直这样形容中国咖啡市场:就如同台湾10年前左右那35元台币,街边咖啡的热潮(虽然会说壹咖啡不是之前已来过且失败吗?为何还拿来谈呢?但餐饮是个循环,之前失败的,不代表现在也会失败,可能消费者需求还没到,或业者心态只想着快速获利,并没用心去策划这市场战略布局)。消费者已经厌倦了奶茶的普遍性,需要一个新产品来填充心理需求。咖啡这外来产品将满足80、90后个性化族群的需求。
但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稳定;服务态度的热情及诚信;价格的亲民化;整体品牌形象。把咖啡制作细节制度化,用奶茶店的精神将产品与消费者更轻易的接触了解。当咖啡店已不是只卖咖啡,而是与百姓生活连接在一块时,这不只是咖啡产业的黄金时期,还会带动整个大环境的变革。
咖啡的无限可能,才正刚刚开始。一起学习、分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