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有条关于地铁的“黄金定律”,大意就是靠上了地铁就跟捡到黄金一样,“地铁房”的概念也是由此而来。然而地铁边不止有住宅,还有商业。
相信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近年来,不少品牌连锁饮品店席卷地铁商业,在地铁口或者地铁商业综合体涌现。这是地铁城市有目共睹的变化:地铁在重构城市内部交通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商业格局。
饮品店成地铁商业欢迎形态?
有资料显示,广州有地铁商圈概念的商铺比没有地铁概念的商铺价值高1.4-1.8倍;
香港太古城,一个建在地铁站之上的大型购物中心,从建成到现在,物业升值10倍以上,商铺经营异常火爆,成为香港旅游的必到之地;
深圳首条地铁线开通后,轨交商业在三年间升值了3倍,租金涨幅亦达到2-5倍;在上海,受益于地铁1号线的开通,人民广场的地下商业已升值约10倍。
地下商业通道业态以轻餐、百货打折和走时尚年轻路线的化妆品为主要业态,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奶茶店、寿司店、果汁店等。人流明显较多,通道口的星巴克应该是其在无锡所有店面中最嘈杂的一家,然而依然无减其上座率。
真的是“地铁一响,黄金万两”?
虽然地铁商业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渐成流行趋势,但在商业形态未成熟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铁站点商业存在撤场繁、空置高、运营效果不佳等状况。转化率低、租金较高,这或只是地铁商业前期问题延伸出来的一些问题。
在“2015 中英零售论坛”上,有行业专家也告诉记者,地铁商业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机会在于,将大量客流转化为消费。要做好地铁商业,除了做好整体规划之外,还要有明确的主题,按主题规划商业布局和业态模式,将其转化成目的地消费。
轨道交通商业常常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巨大的地铁人流常常只是在连结层顺带消费,而无法向上流动,人流来的快,去的也快。轨道交通永远不是商业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项目始终要立足于满足其目标客户的需求上。
商业与轨道交通连接只是寻求与其人流节点的重合,商业自己还是要想办法利用轨道交通带来的客流,建立自己吸引力。而正是项目自身的吸引力决定了人流是否会向上流动。
“地铁是双刃剑,既能带来客流,也能带走客流。这就意味着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是没有特色,不能实现互补,这当中有胜出者,也有失败者。因此,也非各个项目都是‘地铁一响,黄金万两’。所以,我们非常审慎地选择合作方。”
小调查
1.你看好饮品店(加盟、个体)进军地铁商业大潮吗?2.看好的原因是什么?不看好的顾虑是什么?
(直接回复评论或者平台留言,小编热切期待大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