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初初入坑的朋友们,在你们拿到精品咖啡豆之后,准备开始手冲咖啡的过程,是不是尝尝被各种手冲参数、注水理论给困惑了呢?那些东西很复杂,但是说穿了就是化学领域中的萃取这个类别。今天小编就以科学的角度来跟大家聊聊手冲咖啡的各个环节。 咖啡之所以好喝,是因为咖啡豆里含有上千种能刺激嗅觉与味觉的化学物质,进入空气中,跑到你的鼻子里;溶进水中冲撞你的味蕾。于是你感觉身处天堂,和天使接吻(咳咳~)。 以科学的角度来说,一杯咖啡冲煮的过程就是一种「萃取」的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有几个要素会影响萃取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杯咖啡好不好喝这件事,将会受到「原料」、「接触面积(表面积)」、「温度」、「时间」所影响。 手冲咖啡的原料 首先,我们来聊聊原料。萃取所需的原料部分,我们主要概括了「咖啡豆品种」、「烘焙程度」、「新鲜程度」以及「冲煮水质」。 咖啡的品种与烘焙很好理解,大部分的精品咖啡采用阿拉比卡豆(Arabica)是因为他有更多的芳香、味觉化学物质在里面,烘焙是把咖啡生豆里的物质转化,变成更多带来芳香与口味的化学物质。烘好后的养豆阶段也是同样的意思,让化学物质发生一些美味的变化。如果咖啡熟豆里没有某种化学物质,当然也不可能萃取出来进到杯子里。好的咖啡豆带你上天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咖啡豆的新鲜程度也会影响到他所组成的物质,良好的保存条件、新鲜现烘之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喝完,都有助于品尝到一杯美味的咖啡。 既然冲煮咖啡是咖啡豆(粉末)和热水的化学作用,当然水的品质也占有一席之地,一般的说法是水质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也就是所谓的硬水,冲煮出来的咖啡风味会比较丰富。 反应的接触面积 粗鄙地说,宇宙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咖啡也不例外,而原子间的碰撞是各种化学反应的基础。碰撞的机率越高,反应的机率越高。所以当我们把相同重量的咖啡磨成越细的粉末,反应的接触面积就更多了! 相同的水温和冲煮方式下,粉末越细萃取出越多的咖啡物质;粉末越粗萃取得越少。 另一件事情是,咖啡豆本身不是均匀的物质,从最外层到最内层的化学物质都不一样,咖啡磨得越细,越内部的地方被萃取的机率越高,这也会影响到口感。 手冲咖啡主要受到磨豆、粉粒、粗细、萃取率、表面积等因素影响 咖啡豆的研磨就是表面积逐渐放大的过程 接触的时间 在相同条件下,水和咖啡粉末接触的时间越长,萃取出越多的咖啡物质。这部分很好理解,但把这观念和其他环节一起讨论就会开始变得复杂些。 咖啡粉末较粗的时候,水流比较容易通过,停留的时间较短,所以萃取也会较少;咖啡粉末越细,水流会越容易堵在咖啡粉末之间以及滤纸之上,接触时间变长,萃取变多。 而手冲时的水流大小、注水的方式也会影响到水在滤纸上停留的时间。「断水」会增加接触时间,断水越多次,萃取越高。 反应温度 温度会影响到原子、分子的震动程度,而震动程度会影响到反应的机率,以及反应的能量阀值。讲得白话些,越热的水可以发生更多的萃取反应。另一件事是不同温度萃取到的物质可能不太一样,综合来说,温度越高,萃取越多,较苦;温度越低,萃取越少,较酸。 一般而言我们会建议使用85-95℃的水来冲煮咖啡,但冲煮的期间水温一定会下降,所以有些人会买温控壶,这就看每个人讲究的程度到哪了。 冲煮咖啡的萃取率与浓度 当我们讨论「萃取率」的时候,是在讨论咖啡粉末被水带走了多少物质。 假设干的咖啡粉末原本是20公克,冲煮完之后,晾干扣除掉滤纸的重量,剩下17克,那我们会说萃取率是(20-17)/20=15% 不管你用多少水去萃取,对咖啡粉来说它就是被拿走了那么多的物质。 而当我们在讲浓度的时候,指的是我们泡出一杯咖啡中,这个混合溶液里有多少的水以外的咖啡物质。例如我们拿200ml(约200克)热水,冲出202克的咖啡,那浓度就是(202-200)/202=0.99%差不多是1% 这跟你用多少咖啡粉并无关系,我们专注在你冲出了多少咖啡液。 萃取率和浓度在定义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是相关的,因为你的浓度会受萃取出的咖啡风味粒子所影响的。但记得上面是定义,不代表实际状况,实际状况是水会残留不少在滤纸和咖啡渣上。 说到这边,我们也把一杯咖啡冲好了。品味精品咖啡也是一场温度、时间、味蕾、嗅觉的舞蹈。温度随着时间降低,酸味会越发明显,而香气也会跟着改变。这就是精品咖啡最有趣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