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冲一杯咖啡不难,冲一杯好喝的咖啡也不难。即然你已经要花时间去看一篇有关冲咖啡的文章,何不就用这几分钟时间,理解一下咖啡冲煮的框架:
合适的咖啡豆;烘焙程度;研磨度;水粉比;冲煮工具;冲煮的温度与时长;水质的选择;滤纸和滤杯;
这八项里头有三项是没有标注成红色的,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就会有固定的这些环境,冲煮工具选择自己好掌握控水的手冲壶,水质可以是纯静水或者农夫山泉,毕竟有点甜(没有广告,不要又猜是不是恰饭),滤杯V60就好,如果你对别的滤杯已经有使用心得了,那当然就用其他的滤杯了,下面就讲讲几项可以存在变量的参数及其影响。何谓合适的咖啡豆?首先你要清楚自己的风味喜好,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具体哪一支咖啡豆是什么具体的风味,但依然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从产区来说,亚洲和蓝山,巴西,哥伦比亚比较传统,没有太多的变化;非洲是不同程度的酸;中美洲是花果茶,再往南则是多了一些发酵味,这是大范围的风味变化,有了方向以后再到具体点的,那么就可以去认真的看一下风味描述,也有一些商家是不标注风味描述的,为什么?怕写了你喝不出来就成了诈骗了。烘焙程度。会有不少小伙伴问豆子的烘焙程度,这一点其实重要也不重要,因为你想表现花果香就是中浅焙,你想有坚果就中度,你想醇厚点就深度。烘豆就像做菜一样,在大部分情况下,烘焙师就是炒菜师傅,能把豆子炒熟,而且每次都能稳定一样已经不容易了,如果你是用一只土鸡做出来的菜,只要不是技术太差,就应该好吃,这是原材料的味道,精品咖啡也如此,喝的是咖啡原本的味道。也不能太纠结一支豆子的烘焙程序,不了解的时候你去纠结烘焙程度没有用,了解的时候你已经可以明确的告诉烘焙师你要什么豆子。比如我最近一位客人,他的要求是坚果里带点花香,我的答案不是我去烘烘看,而是我去找找看哪一支豆子可以顶住中烘以后还会有花香,这个就是问题的答案。不同的产区的豆子,有自己的风味特性,基本上就默认了什么烘焙的程度,比如,蓝山和曼特宁是深度,你要想试一下浅烘的蓝山和曼特宁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那叫试。不然呢,我觉得还是,听炒菜的,人家天天炒,你就叫人家炒就是了,对不对。研磨度来说,我们天天发的文章用的形容词就是像砂糖大小。只要想像一下咖啡泡在水里面,粉更细的时候就会出来更多的味道,粉更粗的时候就会比较难萃取,为什么要像砂糖的粗细而不是像面粉一样精致好看为好呢?一是变成粉了水下不去,二是粉太细了味道是出来了,不好的味道也出来了,比如太多咖啡因跑出来就变苦了。这就是研磨度像砂糖一样大小的原因。水粉比。15g的粉2分钟时间注入225ml的水,出200ml左右的一杯咖啡,1:15大众口味为基准,第一杯太淡了,调到1:14,觉得太浓了,调到1:16。冲煮的温度和时长,这两项是控制咖啡最后的两个指标,也影响了风味。先说时长吧,一般是以2分钟为结束,上面说的225ml的水倒进去了,流完就是了,这里还是看一下视频。你很难说这个视频里王策有没有冲煮手法,但时间2分钟以后他没再管滤杯这个是客观的事实,有些人会担心尾段的水下去以后会杂味出来,实际这一点是由时长来控制的,2分钟的时候冲的水都下去了,滤杯上都没有水了,想萃取也没有水萃取啊,对不对。时间短了水和粉接触不够,味道出不来,时间长了水和粉过分接触,不好的味道也跑出来了。至于冲煮的温度,主要是影响苦和酸两种变量,同一支豆子的情况下,以90度为基准,温度高了会苦些,也没那么酸,温度低了苦味会柔和些,而浅烘的豆子也会更酸些。如果一个陌生的豆子到手,不妨在理解了冲煮框架以后冲一杯,太苦,酸,风味不够,等等问题都出来以后,做些细节调整,排除了豆子问题,这些都能救。好了,最后,如果有人想要一杯很苦的咖啡,怎么办?印尼+深烘的+细研磨的+高温+长时间冲煮=一杯很苦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