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盖茶八百平方米、芭依珊一千五百平方米,茶饮店越开越大,面积大将是新式茶饮未来的方向吗?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茶饮在我们身边的变化。
新式茶饮这样进化而来
中国的茶馆如同国外的咖啡馆一样,是人们聚会、交流之地。
茶除了在茶馆中存在,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大碗茶,这更类似现在的外带奶茶铺,以贩售产品为主。
中国老式茶馆包罗万象,在这里你可以打麻将、听小曲、尝小吃。而后录像厅的出现将消费者成功引流,这里大多是一人一座一杯茶。
当影音设备逐渐普及,录像厅渐渐失宠,代替它的是茶餐厅。
仙踪林、一茶一座、避风塘茶楼都是在广东、江浙一带比较有代表性的茶餐厅,此时,各类休闲餐厅、茶餐厅、音乐餐厅在全国兴起。不同的是分为了以休闲小聚和餐食为主的两种类型。
在那时,一些为寻找美味的消费去了类似仙踪林、一茶一座这样的茶餐厅,而一些为了休闲小聚的人则去了类似避风塘茶楼一样的场所.
后者的空间往往更大,除了聊天外,他们还可以在这里打牌、玩棋。虽然两个场所的市场定位不同,但它们都有奶茶、果汁出售。
就在人们对于奶茶、果汁逐渐熟悉的时候。外卖型的台湾珍珠奶茶铺也开始发力,由于投资成本小快速蔓延到全国。
而后各类饮品店层出不穷,台式、港式奶茶、甜品店,广东糖水铺、外卖型咖啡店林林总总。
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不仅是各饮品品牌百花齐放的时代,更是让饮品不再依附于餐食而单独成为一个品类的标志。
接下来,一大票打着新式茶饮、茶饮星巴克的茶饮店蠢蠢欲动,并初显成效。
茶饮究竟在学习星巴克什么
星巴克从1971年成立,此时主营咖啡豆和咖啡器具。直到1987年才开出了现代星巴克的雏形店,1992年星巴克数量达到了165家,并成功上市。
据资料显示,星巴克在2016年时全球39个国家的店铺数量为13000多家,而中国市场则达到2000多家。
有人认为星巴克的经营中,有两点是新式茶饮正在借鉴的。一是早期的密集型开店策略,二是舒尔茨坚持创造“第三空间”的概念。
早期的外带型奶茶店品牌,一年内开遍全国数百家店并不为奇,相比之下,新式茶饮的扩张则显得很保守。
茶饮品牌不仅固守区域,而且在开店数量上也仅仅以每年几家店的速度前行,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几乎全是是直营店。
这一点正是星巴克早期的开店策略,紧锁住某个区域强行覆盖,当在其地开花结果后才进行下一区域的侵略。
这一战略对于品牌形象的固化则十分有效,同时店面运营、产品制作更易标准化,并且降低费用,实现盈利最大化。
这一策略一直持续到1992年上市,星巴克的开店速度才开始提升。
“第三空间”是指消费者除了家庭和工作地之外的重要社交场所,最好是消费者步行就能够到达的地方,这也是星巴克强调自己社区属性的重要标志。
奶茶店所开在的地方多为商圈,这时我们可认为其是依附于“第三空间”。
而新式茶饮品牌中,无论是嫩绿茶、因味茶、茶颜悦色、喜茶均是有了更多空间供消费者入座,这已然是朝着创造“第三空间”的方向发展。
绿盖茶的八百平米店周边有大量写字楼,而芭依珊一千五百平米的店则成为城中村的风景,或许面向的消费群体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予以消费者。
此时星巴克所喊出的“我们不是卖咖啡,而是提供服务”的口号,在这些大店上开始体现。
消费人群将更大众
奶茶店,茶饮店的主流消费群体仍然依附于年轻人。但这些大店的开出或许将打破这一僵局。
一方面,足够大的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私密、舒适的空间,这些完全可以满足商务办公、休闲小聚者的需求。而价格上的高端,也让其有理由相信他们不至于喝到一杯“假”饮料。
另一方面,饮品业20余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群众基础,人们已不再是小白,他们对于饮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就如吃麦当劳的小孩子长大后,他们不再会问薯条、汉堡是什么,而是要去选择哪家吃哪家的汉堡一样,饮品消费者们也从十几岁长到三十多岁,他们也会去选择喝哪家的饮品,和谁喝。
而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消费能力已经足够他们为品质和服务买单。
如果说外卖型奶茶店以出售产品为主,那么靠提供服务、空间或将是新式茶饮与之的最大不同,毕竟单单一杯饮品卖出30元的价格似乎有些牵强,相同品质的茶饮在外卖型饮品店中也可以买到。
据资料显示,星巴克于2018年将在纽约开设一家面积约为6000平米的大店,集烘焙工厂、咖啡店、周边产品展示中心和餐馆于一身,共计9个区块。
而餐食区域则选择了本地知名餐厅连锁Tom Douglas&Series Pie合作。
作为从“茶饮界的星巴克”模板中刻画出的新式茶饮,除了简单提供座位和饮品外,我们相信新式茶饮还可以与许多项目进行合体,而店面面积将随着项目的增加而增加。
毕竟在茶饮2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有过类似的门店出现,而要想长存需要做的是如何让自己更专业和紧跟潮流。
—————END—————中国饮品快报编辑|小W 版式|小N
我们致力于为奶茶、咖啡行业提供全面而独到的资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