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行业交流请加饮品界饮品界网,微信号:(长按复制)best-cafe分享交流咖啡馆,咖啡豆的点点滴滴!!欢迎投稿:jpkfx@cnisg.com

上篇微信简单的说到了在第三波咖啡中的反文化风味轮里,有近一半是水果类的风味符号。从里面不难找出常见的水果,比如柠檬,橘子,柑橘,橙子,这一类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了耶佳雪菲,后面的葡萄,热带水果,浆果,则很容易让人想到了肯尼亚,日晒耶佳,哈拉尔等咖啡豆的味道。

打开淘宝,其实也不难发现耶佳的风味描述有多么接近于水果,加上其恐怖的占有率,乃至于一段时间我和朋友插科打诨都说啥时候给我整款百花齐放的耶佳雪菲,我无聊时更称这款咖啡为人类咖啡的终结者。当然关于终结者的论述也应该告一段落了,因为接下去还是要讲一下从耶佳的背后,我们所看到了第三波的趋势究竟是什么。

黄桃与车厘子(黑醋栗) 说得通俗一点,第三波的咖啡是为了拟物化,为了能让咖啡的味道和水果,食物蔬菜挂钩。如果与互联网思维相比较,就是从“所见即所得”变成“所见(描述)即所喝”,“所喝即所想”。人们从第二波咖啡到第三波咖啡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喝一杯正宗的咖啡”变成“从一杯咖啡中喝出一点什么”。

所见即所得 这个最大的变化和这几年来的互联网思维则可以联系起来,互联网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纯粹,专注于做好一件事。这背后其实就是人们审美逐渐走向扁平化,就和专注于做好一杯咖啡一样,看上去确实无可厚非。但是把一个具体的事物硬生生压缩成一个个符号,把一个原本具体充实的事物硬生生分离,然后取出最容易分辨的一部分打扮一下,粉墨登场。

左边拟物化,右边扁平化 当然这点可以从手机的图标的变化,以及手机软件的功能的变化中看得出,我们所注重的更多只是结果,而非过程,我们想的先是我们要什么,而后才是我们要作甚么,我们在一开始的选择上,就决定了未来的道路。

扁平化的不止是图标,还有我们的思维 在越来越简便的生活中,我们也有越来越简单的咖啡器具,比如手冲,爱乐压,并且我们让这些设备变得越来越好看。但是本质上拿到的咖啡豆味道已经固定,再多的金杯萃取,三段论,TDI都没办法改变木已成舟的事实,再多所谓的科学数据,所谓的好喝,风味描述,我们也只是占了咖啡制作这一环节。前期的种植,处理,烘焙我们都搭不上边,更不要提自己真的去试多种不同烘焙法下的豆子表现。这个时候断章取义的好坏,其实又拥有多少意义呢?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结束这篇文章,一次和朋友闲聊,朋友和我说起他进了一款怕卡马拉,600多的进价,他一个顾客向他要豆子,他卖给别人半磅三百不到的价格,然而他那个顾客说卖得价格还是贵了,我也只能和朋友两个苦笑一下,朋友说,豆子总共拿了几公斤的价格而已,自己先试掉一公斤,这个成本算上去,其他自己的烘焙工艺的投入,还有运费这些,其实自己赚的也就是辛苦钱,尤其自己在做卖豆子之前,豆子就烘掉了许多,这些前期的投入难道还抵不过那几十块钱? 来源:咖啡坛 欢迎关注原作者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