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咖啡沙龙”和“哇咖啡”牵头组建的非营利性咖啡指南针(Q-Pass)机构,让中国的Q-Grader能够发挥好这“买卖”之间桥梁的作用。2015年1月5—11日,咖啡指南针(Q-Pass),第一次踏上了云南普洱的咖啡产区。125杯咖啡25支样品豆9个咖啡庄园8名Q-Grader几百次的啜吸、评判、记录4天时间,实地探访“杯测”到的好豆这就是咖啡指南针(Q-Pass)这次普洱之行的工作"杯测"?“Q-Grader”?这事听上去很神秘或者高大上。其实就是为了"卖"! 卖橘子的农民也会做这事。摊儿上一般会有两堆,大一些的就卖4块,小一些的就卖2块。这就叫分级制度。好的贵一些,不好的便宜一些,道理很简单。“Q-Grader”就是来评价咖啡豆好坏的人深入产地是为了追溯咖啡的种植加工环境以便探究改善的可能“杯测”就是评价咖啡豆好坏的方式之一几千人辛勤劳动了一年的期盼就是卖个好价钱习大大有中国梦这些咖农也是有中国好咖啡的梦大家又何尝不是? 第一天: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那边准备了来自7个咖啡庄园的17支测试样豆。“杯测”前,首先要对所有Q-Grader进行感官“校正”。Q-Grader们对每支豆,都要从香气(干香、湿香)、风味、酸度、口感、一致性等十个方面对咖啡从热到冷进行感官评定。期间,不光是对味道进行打分,更重要的是分辨每一支咖啡豆的细微、具体的“气”“味”。大量的杯测咖啡,要集中100%的精力,为了不影响感官的准确程度,杯测当天都只能吃没有什么味道的食物。第二天:今天不用杯测,但是要找到昨天杯测过的豆子的种植地和种植人。本来是奔寻着咖啡而去的,找到了昨天杯测过豆子的种植地后,遇到了一家正在采摘咖啡鲜果的农民。随后,我们进入了咖啡初加工处理厂。跟着我们看看,咖啡是怎样从咖啡鲜果变成“羊皮纸豆”。 咖啡初加工设备↓分拣咖啡鲜果↓脱皮、脱胶↓湿“羊皮纸豆”↓分级去除湿“羊皮纸豆”里的杂质↓最后进入晒场晾晒,勤便的翻动,变得尤其重要↓第三天:今天的任务很重,需要深入曼老江咖啡庄园。今年,他们对咖啡的种植和咖啡豆的处理,做了很多实验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去客观的评判并深入了解这些实验的背后。直奔主题,先杯测今年的实验品种。拔腿进山吧。从种子到杯子,看到最真实的过程,才能最终做出客观的判断。咖啡鲜果的处理,最好要在采摘后4个小时之内处理。所以初加工厂往往建在理种植地最近的地方。初加工,就是把那咖啡果核从果肉的包裹中剥出来。期间影响因素很多,水不好不行、时间不对不行、温度不对不行、运输太慢不行、采摘不匀不行、甚至连风不对都不行……第四天:从凌晨开始,就开始下雨,我们一夜便未能安睡。因为昨天看到那么多豆子还在露天的晒场上,这要是淋了雨,铁定长霉。一年的辛勤劳动,也就随之而去。天刚蒙蒙亮,大家不约而同的都爬了起来……看来早有准备,该收的已经收入库中,该遮盖的,也早已盖的严严实实。在产区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走入了傈僳族的教堂,感受着同是“咖啡人”的不同生活。当你悠闲的坐在咖啡馆里眯着眼,嗅着咖啡氤苒的香气感受着这份融于舌尖和鼻头的幸福味道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版权信息:以上文章由咖啡沙龙自主约稿编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原文作者: 湖北山水人家 柏林编辑校对: 咖啡沙龙 林健良投稿合作: tips@coffeesal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