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这种期望被称作心理契约(或者隐性需求)。
心理契约的产生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招聘,二是“关系”。
许多企业为了使其招聘更具吸引力,往往会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很好,给员工描绘到一个不错的愿景。这时候员工的心理契约就已经产生。
在中国,是否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被看做是一种能力。而在以往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历史中,往往被提升的都是与领导关系好的。这一现象导致许多与领导关系好的员工其心理契约越重。
心理契约直接影响到员工在企业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则是我们常说的忠诚度。许多期望是我们不会在劳动合同中白纸黑字写出来的,大多都是组织与个人在言语交流后的相互理解。一旦组织与个人的心理契约理解不一致,就很容易导致员工的忠诚度下降,甚至崩溃。
服务业员工最容易产生的心理契约:1 平时上班很辛苦,迟到一点应该没问题诶!2 招聘时说只要做满X月,就有机会升职,时间快到了,我有机会诶。3 都做了这么久了(天天这么累),应该要加工资了吧?
上面的三种心理契约分别代表着福利、职业生涯和关系。即使很多事情有了纸上的合同和协议,组织与个人也难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这些协议,使得规章制度成为了“仅供参考“,从而产生了酢情处理的现象。
当员工与组织的心理契约趋于一致时,员工的满意度也就越高,从而做事的积极性也就越高。为了避免心理契约被破坏,一般可以采取三个措施。
1 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2 对心理契约进行动态管理,管理者需要适时的与员工沟通,使其心理契约明晰化。3 让员工与组织建立情感,可以通过对个人的支持、家庭关注等方式,这也叫培育关系型契约(有别于工资、福利以外的交易型契约)。
如果你还在为员工离职率高而苦思解决方案时,不妨去想想与他们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否达成一致。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关注《饮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