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 咖啡生豆是一种农产品,也就是说即便是同一家庄园的豆子,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每一批次的质量未必相同,如何避免购买生豆变成随机或是类似赌博的状况,一直是专业寻豆师/生豆采购者的挑战,寻豆师必须年复一年以熟练的沟通技巧、质量判断能力、应付状况能力来解决问题,避免质量参差不齐,并确保以合理价格买进最优质的生豆。 采购的环节充满变数,如果买家花大钱却买到质量不佳的生豆,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一、测试样品与到货商品不符。 二、盲购!买家完全不做杯测选豆,或只依赖二手风味信息即决定采购。 三、买家常以为生豆质量应是供货商的承诺与责任,往往仅在交货当下确认质量(抽样检视),但却忽略到货后的保存细节,导致库存后质量出现问题。 小批量烘豆商务必谨记:生豆质量的4大支柱 台湾的咖啡圈和多数亚洲新兴市场一样,小烘豆商近年成为主流。以台湾为例,大约有3千家属于使用小型烘豆机的自家烘焙店,大部分由1公斤的小型烘豆机开始,不像美国的咖啡商普遍以15公斤烘豆机为主流。这样的烘豆规模也反映在台湾烘豆师采购量少、且豆款呈现高度多样性的买豆策略,但实务面来说,如果没有一定额度的采购量,就无法跟生豆来源建立直接关系采购模式,小型豆商来很难有机会进行产地国出货前的样品、试烘比对PSS杯测(Pre Shipping Sample)。 然而省略「检视与杯测样品」步骤,对采购生豆来说非常危险,无论多知名抢手的生豆,不做杯测、不检视质量即下单买豆就会变成所谓的「盲购」。 盲购的结果,容易发生双方对质量认知不一,买家因为到货质量不如预期而与生豆商争执、徒增纷扰。商场上固然讲信任,但生豆质量因为极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任何环节都有可能导致质量生变,因此采购前的杯测与检视生豆非常重要。 我建议每一位生豆买家都可参考「生豆质量4大支柱」,作为下采购决定前的check list,确认自己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落实相关的工作,自然能降低错误采购的悲剧。 第1支柱是杯测辨识;第2支柱是生豆状况。在主要时间点检视生豆实时的质量状况,且必须试烘样品测试,2者交叉比对。以下的工具、检测标准同样适用在采购后的每一个环节。 必备工具:密度与含水率检测仪 必备动作:目视生豆外观、颜色、气味 必做杯测:小量烘焙样品的杯测、记录 虽然目视可观察到生豆外观的缺陷或瑕疵,但瑕疵究竟对质量造成多大的影响?试想,你若向供货商反应某批次豆子有问题,对方一定会反问:风味如何?能够精确的描述才有助于沟通找到问题点,无论自己寻豆、团体共享或向供货商买豆,团队中都必须有专人负责杯测与质量鉴定。 关于杯测的细节我在上一本《寻豆师》的第2部分有完整介绍。检视生豆状况主要项目包括: 产区拿到的刚处理的季初样品、主采收期样品、熟成样品、关键的出口前样品PSS、到货测试、仓库储放期间测试、烘焙成品测试;甚至比较同货源的新豆与现豆(Present Crop)、或更早的旧豆(Past Crop)测试、确认货源在新旧年度的一致性、有质量问题的「抱怨批次」测试⋯⋯上述的工作都是属于生豆在不同时间点的质量判别,简称生豆状况! 运输过程是第3支柱。尤其海运或炎热气候与高湿度的运输,常导致质量异常,寻豆师必须要找出是否因运输导致质量滑落,也才能据此结论要求供货商改进或改采其他豆源。 生豆刚送达的比对与检视非常重要,尤其采用「菜单选购生豆」的自烘业者,你不会知道生豆到底在原产地停留多久才抵达供货商的仓库,虽然低温仓储已成为高价生豆的标准储放环境,但选购批次到底在供货商仓库停留多久,以及出货前的生豆情况有很多未知信息,有赖现货到手后逐一检视。如有异状必须回馈意见并列档,供后续追踪或未来再购依据! 储放环境是第4个支柱。台湾与多数亚洲地区,夏季异常湿热,再好的生豆质量也会因储放环境而下滑,生豆质量维护之不易,当咖啡农递过来优异的生豆时,买家接手后做到温湿度的控管非常重要,由源头到豆仓都必须协力合作,缺一不可! 当生豆质量出了问题,透过杯测推想发生原因的过程很像拼图,不管是采收、后处理或其他过程,一不小心拼图就会东缺一角西落一块,如果掉落是整张拼图的边边角角,以商业豆而言质量差异不算大,原本商业豆就存在合理的缺点,但精品豆只要不要求、不维护,质量一定会产生有感的差异,最终必会反映在顾客的口碑上。如有异状必须回馈意见并列档,供后续追踪或未来再购依据!必须针对储放环境改善,针对新环境的生豆建立杯测与记录信息,供后续每一季(至少1次)的质量检测比对。 内容来源:《寻豆师2,国际咖啡评审的非洲猎奇》,写乐文化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