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 马拉维是一个内陆国家,虽然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内陆国家。马拉维国土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只有广东省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小,但有超过4万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马拉维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都被马拉维湖(Lake Malawi)占据了,作为世界上最大湖泊之一的马拉维湖,按体积计算全球排名第四,表面积排名全球第八。湖里栖息着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湖泊更多的鱼类,马拉维湖东北岸上的高地是咖啡种植的主要所在地。 如果你站在马拉维湖的另一边岸,就是另一个咖啡生产国坦桑尼亚,那里称其为”尼亚萨湖“。但是,一旦你踏入水中,在名义上你就已经跨境了。因为这条水线就是这两个国家的边界线。英国与德国在1890年殖民期间为瓜分土地而弄出这条经常有争议的边界线。其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与德国甚至在这个湖里发生了一场货真价实的海战——是的,炮舰对炮舰的海战。结果你应该猜到的。 和大部分的非洲内陆国一样,欧洲探险者在19世纪中期之后才发现这片土地,英国殖民者D.利文斯敦在1858~1863年4次到达马拉维湖地区。他把该地称为尼亚萨湖——”尼亚萨“并不是一个英文名,而是当地方言,意思就是……湖,所以马拉维湖的曾用名”尼亚萨湖“意思就是”湖湖“?(莫名喜感) 当然,其实D.利文斯敦在命名的时候留了一手。他当时还给马拉维湖起了两个绰号:一个是”星湖“,因为从远处看,夜间渔船的灯光就像星星一样;另一个是”风暴湖“,因为他曾经在湖岸附近经历过一场特别凶猛的风暴。事实上,马拉维每年的5月到8月之间,都会有一股强大的东南风,吹得湖水翻腾不安,当地人称为”mwera“。 与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东部一样,马拉维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从地质学和咖啡学上说,这就意味着高海拔和火山土壤。在咖啡方面,马拉维与这些国家也有着好坏参半、有些矛盾的历史。 咖啡于1878年首次来到马拉维,由当地农民和欧洲人种植,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政府分发种子,鼓励种植咖啡作为经济作物出口,马拉维咖啡的生产和出口才算形成规模。这项工作主要集中于与坦桑尼亚接壤的最北端高地"米苏库山(Misuku Hills)"的农民。不少小农开始种植咖啡,1957年,他们成立了Misuku咖啡种植者合作社,目前仍在运作。 在马拉维南部——被D.利文斯敦称之为“夏尔高原(Shire Plateau)”,或是”夏尔高地“的地方,有几个大型咖啡庄园;但在马拉维中部和北部,咖啡主要由小农种植,他们有着组建合作社的悠久传统,其中六个合作社组建成一个更大的"农民联盟",名为Mzuzu,位于距离马拉维湖岸不远的加工厂所在的小镇。Mzuzu咖啡合作社的六名成员之中就包括了Misuku咖啡种植者合作社,该合作社生产了大约一半的Mzuzu咖啡。在米苏库山,咖啡主要生长在海拔1700至2000米之间的土质粘土里。 参加Mzuzu联盟的咖啡农中有25%是女性。Mzuzu联盟的既定目标是“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生产、加工和销售技术,通过可持续的农民组织提高成员农民的生活质量。”Mzuzu是公平贸易认证,并希望每个小农咖啡种植者都能成功实现以下目标: 体面的住宿:铁屋顶,水泥地面,墙面涂灰,通风良好。 粮食安全:一日三顿像样的饭菜。 充足的温暖:为家庭提供体面的衣服,充足的床上用品。 教育:将所有孩子送到像样的学校。 要在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实现这些简单但关键的目标。 与烟草,糖和茶相比,马拉维咖啡的产量一直很小,不到出口的5%,但随着专业市场对优质生产的关注,咖啡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正受到价格上涨的激励。译自:olamspecialtycoffee.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