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提过,创造需求,是企业存在最大的目的之一。看似简单,但是创造需求,却跟供应一杯咖啡,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我大学念工业工程学系,因为国内产业结构改变,所以以前的管理工厂流程、工业工程的领域,逐渐跨入服务业的流程管理与绩效评估。笔者前年回到母校,老师问我:“像你没咖啡店的熟客比例,大概是几成?”当初我很自豪地回答:“大概有个六七成。”老师听到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特别的开心,反而为我提出警告:“熟客占消费比率太高,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哦。”咖啡店的熟客现象台湾的咖啡人,多少收到所谓达人式的经营风格影响。所谓达人式的经营思维,主要来自于一些励志性十足的人生典范,许多可能是知名的日本老店。不管是咖啡店或者是其他工匠型的产业,咖啡人总是梦想着可以用一生做好一件事情,更可以以此为生。对于[专精于一件事情],我是抱着很尊敬的态度看待,毕竟很多产业的深耕,都得靠这样的技术性人员长期投入,才能进步。但是有没有可能[以此为生?],这当中牵扯到的不只是运气的问题,还会有大环境改变,需求改变而影响到的供应面。达人式的咖啡店,希望创造客户忠诚,拉高熟客比例,藉由高熟客比例,不只带来固定的收入,还可以降低不确定性的消费冲突,让达人们可以再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呈现想要的[工艺]给这些支持者。西方的创业,反倒是常常因为买卖易主;易主之前,一张美丽的销售成绩,绝对会影响到买卖价格,因此对行销与销售的努力,反而会有更多的操作,在经营决策面,也有比较大的弹性。经营者不能只是咖啡达人[我努力做,撑的久,就会成为这个产业的传奇。]这种概念时常弥漫在一些独立经营的小店,包括咖啡店、面包店、一些小品的饮食店,甚至于一些精品店。咖啡店是个地进入门槛的行业,每个独立咖啡店的咖啡师,都希望变成达人————因此咖啡人大部分会把自己定义为技术型专门人士,花大部分的时间在精进商品品质。但泰国专精在商品的潜在危险,就是很可能忽略对客户的行销规划。低进入门槛,绝对是咖啡厅现在与未来最大的挑战。资讯透明化、咖啡教学产业化蓬勃,对咖啡产业有好处。相形之下,早起创业之时,还能依靠的那种技术垄断与独特性所形成的优势保护,如今已不再。也就是说,今天的店家只要用功一点,要做出一样可口的咖啡,没这么难了!现在市场上的新创业店家,有很多也属于小资店,在经营资本有限下,大家的风格与差异度,也变得越来越小。说个简单的观察现象,回想一下你常逛的几家咖啡店,你是不是会发现,里头有些客人总是熟悉的重复面孔?假如你是咖啡店经营者,你在逛别人的咖啡店的时候,是不是也会遇到许多自己店里的熟客?回过头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店真的够独特吗?”咖啡爱好者逛店已经变成一种常态,分母变大之时,如何建立更大的分子群,这肯定是我们在为第四波各种令人兴奋的咖啡元素之前,要去仔细思考的————市场究竟有没有足够的消费动能,能够支持产业的未来发展?创造需求,增加新客户一家店的熟客比例高到一定程度,是种自豪;但是,店要成长,除非这群熟客不会离开,而且有着更多消费力注入,否则对一家长期经营的店,是很危险的。足够的营收,才能让经营者安然面对长期经营下来的景气波动。留住客人真的很重要,但是你如何创造一个咖啡店,让新客人愿意持续进来,而且尝试着将其转换为熟客,这更是关键。许多技术导向的独立咖啡店,太过着重咖啡本位,导致忘记大部分消费者在乎的事情。当大家说的精品咖啡产业可能的未来,大部分是着墨产业前端咖啡豆处理法或者是设备的创新。咖啡师在乎的是新的设备发表、如何让温度表现得更安定、如何让萃取曲线与设定更有弹性、如何让磨豆机粒径分布更优秀;烘豆师在乎的是如何在品种个与处理法上更多的关注、如何把好的咖啡豆购入进仓。但是到底需要有多少的消费动能产生,才足够支付咖啡师持续升级到更好的设备,以及让烘豆师购买更多令人兴奋的特殊品种与处理法咖啡?简单来说,消费者,真的认同你在乎的这些吗?店家该如何透过创造需求,感动精品咖啡外的游离分子?现阶段看来,咖啡产业的成长,依旧仰赖商业咖啡面向;精品咖啡的消费者数量,尽管也在成长中,但是却只是逐步吸引商业咖啡消费者去[升级]消费。当市场上同质性的[精品咖啡]供应者越来越多,无形间,是在瓜分现有客群。精品咖啡的消费者,虽然有部分是刚踏入咖啡世界首次接触,但是大部分还是靠商业咖啡消费者转型而成,要吸引更多的精品咖啡消费者,可以靠教育咖啡师,让他们愿意接受除了做咖啡之外的销售工作,让咖啡师理解到,如何将咖啡饮品的生产与热情,感染给消费者,以增加新客与熟客的忠诚度。成功的形象识别,延伸不同的客群当我们说形象识别,常常会以为这是大企业特有的需求,小店只是做口碑,东西好吃好喝最重要。也有经营者常会误以为,形象识别是不能改变的,是一个从一而终,对消费者的一种印象与记忆。形象识别不是只有logo而已,还有周边延伸的所有视觉设计;这些,往往也是暗示消费者,你的品牌能够提供的服务与商品。形象识别是可以变动的,往往大公司变动的胆识,有会比小公司来得大。形象识别的改变,除了可以暗示消费者目前的行销方针外,操作得当,绝对可以借此吸引不同的消费族群,扩充现有消费量,将新客导入消费体系,让分子再次放大。星巴克用于持续尝试,拉拢不同客群,一直是我所推崇的例子。➜怎样设计咖啡厅更吸引人?▲上图为咖啡精品生活原创商品,深受粉丝喜爱mojo即将进入15年的经营,之前我总以为,咖啡店的经营,不需要太多的步调调整,一样东西做到最棒,一定会有人愿意欣赏。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发现,适度的调整,包括企业识别、店内氛围、包装、乃至商品更改,都需要固定自我检视,好让咖啡店可以衔接上不同的市场环境。mojo的室内设计、商品、与平面设计的概念,也已经开始越来越与外头新开的店家同质化而流失个性。因此,今年起,我们也正在规划一系列的改变,增加商品与形象识别,希望可以帮助mojo应对不同的改变、开拓不同的新客群。重要的是,如何在店的规模逐渐扩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有咖啡师与消费者之间那种微妙的亲昵性,也会是我们放入店内项目的要点之一。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长久之计自己身为摄影爱好者,很庆幸在有生之年,可以清楚地体验到摄影媒介的改变。在类比的数位化路上,消费者可以清楚看到kodak(柯达)在消费市场的衰退,但却又可以看到Fuji Film的成长与革新,甚至于Sony靠着多媒体整合,发展更亲民的相机,让相机老牌Nikon与Canon倍感压力。摄影这个概念,不曾死亡,胆识媒介却已经产生极大的变化。你的咖啡店,咖啡店究竟扮演的是这个例子中的概念,还是媒介?老店是梦想,但是老化绝对不是你应该选择的路。当店变得更成熟之时,随时思考下一波的消费成长动力来源,做出适当的改变,才会是可长可久之路。作者身份陈俞嘉(Scott)2001年创立mojocoffee,目前拥有三家咖啡店。2014年,开始咖啡教学与管理顾问,并且在2015年成立Scott's Laboratory,并获得SCAA Specialized Instructor资格。目前也是Black Gold生豆贸易的品管与杯测师。撰文/陈俞嘉 插图/阿啡 整理编辑:玲子(微信号xmlingzi)本文节选自杂志《咖啡志》第6期
如果喜欢,别忘了打个赏,这篇文章背后是小编花1小时的研究,将繁体字咀嚼消化,再转换成简体字。主编说了,你点个zan小编就能涨一块钱工资~《往期精彩内容推荐》如何开家能赚钱的咖啡馆?(深度好文)了解咖啡馆本质再开店,你会胜人一筹!好物 | 您的吧台,需要一个咖啡豆试管架!每个女孩都有开店梦想干货 | 开店选址成功指南不赚钱的咖啡馆都在耍流氓!美女开店有话说开店容易守店难:这四个难题你要怎么破?看透咖啡馆的本质再开店,分享给有需要的伙伴咖啡精品生活我们倡导一种在喜欢咖啡的基础上的精致生活方式喜欢这本《咖啡志》,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