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怎么自己做一杯好喝的咖啡,满满的干货,总有适合你。泡出好喝的咖啡,比烘出好豆子简单多了,因为泡咖啡的变量较简单,容易掌握,不像烘焙常受豆子含水量、软硬度、气候、火力、排气阀、排气管通畅度所左右。泡出香醇咖啡的变数,不外乎豆子新鲜度、咖啡豆与水的重量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研磨粗细度,只要稍加留意就可驾驭这些变量,谈笑间泡出香醇好咖啡。精品咖啡最珍稀的酸香物也因水温、泡煮时间和粗细度,而有不同的萃出浓度。
一杯咖啡酸香物的浓度依序为绿原酸约1000毫克/升、奎宁酸490毫克/升、柠檬酸460毫克/升、醋酸220毫克/升、乳酸190毫克/升、苹果酸130毫克/升、磷酸77毫克/升。
豆子务求新鲜:这是香醇咖啡的先决条件。就算你再会泡咖啡,碰到走味豆也枉然。咖啡出炉后7天内是最佳赏味期,一周后芳香物逐渐老化或消失,甚而走味,二爆末段的重焙豆比二爆前的浅焙豆,更易氧化走味,保鲜不易。笔者向来不喝出炉超过两周的豆子。新鲜的豆子不论以手冲、法式滤压、虹吸或意式咖啡机冲泡,咖啡粉轻易隆起膨胀,并有厚实的“泡沫层”(crema,或称油沫)。
如果豆子不新鲜,咖啡粉就不易隆起,甚至下陷,“泡沫层”变得稀薄,这是因为新鲜咖啡所含的二氧化碳已吐气完毕,带走大量芳香物或遭氧化,只剩碳化物、苦涩物和咖啡因,不值得喝。如果烘好的豆子两周内可喝完,以单向排气阀袋子或密封罐,室温下保存即可。如果买太多两周内喝不完,最好分装几个小密封罐(“爱之味”小玻璃罐密闭效果佳),放进冰箱冷藏保鲜,以免高温高湿滋生赭曲霉毒素,有损健康。置入冰箱的小罐,一罐喝完后再开另一罐,可减少受潮与氧化。据美国咖啡专家施维兹(Michael Sivetz)的研究,冷藏确实可延长咖啡赏味期,笔者也有相同经验。咖啡豆与水的重量比:咖啡浓淡影响风味至巨。手冲壶、法式滤压壶或虹吸式泡法,咖啡豆与萃取水量的比例,应落在1∶10至1∶17之间,口味稍重者不妨以1∶10至1∶12比例来冲泡,即15克咖啡豆的最佳萃取水量在150~180毫升之间,或150毫升水配上9~15克咖啡豆,但亦有嗜浓族以1∶8来冲泡,即150毫升以18克咖啡豆冲煮。口味较淡者不妨以1∶13至1∶17稍加稀释,超过此限就太稀薄无味了。但美式滤泡咖啡机的咖啡豆与水量萃取比例落在1∶17至1∶23之间。
萃取时间与粗细度:咖啡研磨粗细度应和萃取时间成正比,即磨得越细,芳香成分越易被热水萃出,所以萃取时间要越短,以免萃取过度而味苦。反之,磨得越粗,芳香物越不易被萃出,故萃取时间要延长,以免萃取不足没味道。意大利浓缩咖啡以92℃高温与高压萃取,萃出30毫升在20~30秒间,是所有泡法中萃取时间最短者,故研磨细度比虹吸、手冲、摩卡壶或法式滤压壶来得精细。
虹吸和手冲在中国台湾很受欢迎,两者的粗细度差不多(以飞马磨豆机的刻度,约落在3~4间),虽然虹吸泡煮时间比手冲短了两分钟,照理要磨得更细,但虹吸的萃取温度却比手冲高10℃左右,因此抵消了磨细的因子。手冲壶萃取时间比虹吸壶长约两分钟,但萃取水温较低,因此抵消了磨粗的因子,相当有趣。国际咖啡组织(ICO)的科学家特为研磨粗细度与冲泡时间、萃取水温做了一系列实验,值得参考。[表一]显示粗细度与酸香物萃出浓度的关系,[表二]显示冲泡时间与酸香物的萃出浓度,[表三]显示冲泡水温与酸香物的萃出浓度。
*数据显示磨粉愈细,萃出愈多酸香物,但醋酸是例外,可能与醋酸属挥发性酸香物有关, 其他则为非挥发性。
*大部分酸香物浓度冲泡至第 5 分钟达到最高,但奎宁酸是唯一例外,萃取 14 分钟溶出 愈多,这是绿原酸再度水解为奎宁酸所致。
*酸香物以 94°C 萃取,浓度最高。萃取温度与烘焙度:咖啡豆烘焙度应和冲泡水温成反比,即萃取深焙豆的水温最好比萃取浅焙豆的水温低一些,因为深焙豆碳化物较多,水温过高会凸显焦苦味,反之,浅焙豆酸香物含量较丰富,水温太低会使活泼上扬的酸香变成死酸而涩嘴。所以浅焙豆的萃取水温宜高一点,深焙豆的冲泡水温要稍低些。另外,水温越高,萃取时间就要越短,这就是为何虹吸壶(萃取温度约90℃~93℃)泡煮时间40~60秒,短于手冲壶(萃取温度约80℃~87℃)约两分钟的原因。
萃取方式浓缩咖啡机:这是连锁咖啡馆最常用的萃取方式,很遗憾,九成以上业者的浓缩咖啡比馊水还难喝。为了降低浓缩咖啡的焦苦味,业者自作聪明,将咖啡粉磨粗并加快流速,每杯30~45毫升,萃取时间15~20秒搞定,试图以萃取不足来降低焦苦的咖啡味,看似聪明,实则自欺欺人。正宗浓缩咖啡萃取时间至少要23秒以上,最佳时间在23~30秒之间。至于为何市面上的浓缩咖啡萃取时间不敢拉长到23秒以上,问题就出在豆子上。它们不是新鲜度不够,就是烘焙失败。咖啡豆只要新鲜度够且烘焙得当,以23~30秒萃出30毫升膏稠状咖啡,入口会是有如“百花盛开”的香醇甘甜,余韵持久,一点也不焦苦,换句话说,如果你家的浓缩咖啡经不起萃取时间考验,一定得加快流速才稍能入口,那就是豆子的问题,不是萃取时间的问题。一般业者不求甚解,倒行逆施,制作出稀薄如水的冒牌浓缩咖啡。解决之道,只有换豆子或用心学好深焙功夫,别无他途。
手冲壶:15年前,笔者迷恋浓缩咖啡入口“开花”的甘醇;如今,笔者年过半百,已改喝较健康的手冲咖啡。虽然“开花”劲道远不如浓缩咖啡,但手冲壶越玩越觉博大精深,易学难精,是最能展现技巧的萃取方式。但凡水温、水量、注水快慢全靠冲泡者自己拿捏,想用80℃、68℃或90℃水温冲泡,只要有根温度计,以冷、热水来调配,可以全照自己的意思来诠释,玩咖啡的空间无限大。手冲壶技巧好坏的出入很大,虹吸式则在较固定且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萃取,少了一点挥洒空间与挑战性。手冲壶的最佳萃取水温,视烘焙度而定。原则上,越深焙,水温越低;越浅焙,水温越高。我在日本喝过有人以68℃手冲二爆结束的深焙豆,甘甜润喉,毫无焦苦味,这就是手冲的迷人处。只要豆子够好,手冲可完美诠释超深焙豆。如以虹吸壶泡深焙豆,水温较高时很容易凸显焦苦味。手冲壶对于浅焙与深焙都能完美诠释,只要技巧够好,手冲浅焙豆水温可高至83℃~87℃,中深焙豆的萃取水温不妨降低到83℃~85℃,深焙豆则不妨以83℃以下至68℃来试泡,视豆子的条件而定。水温如果高至88℃以上,很容易萃出杂苦味。有兴趣者不妨多多试泡,体会温度与豆性的奥妙。
萃取方式可分为断水法与不断水法两种。所谓断水法系指:醒豆→一注水→二注水→三注水。醒豆是以细小水注润湿咖啡粉后便即刻断水,咖啡粉隆起的同时,杯底有几小滴咖啡液渗出最佳,表示醒豆均匀彻底。醒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闷出焦苦味,约醒个5~20秒就够了。豆子越深焙,醒豆时间越要缩短。接着从中心第一次注水,顺时钟方向从里往外画圆,咖啡粉隆至高点再断水。等滤斗的水快流完,再二注水。如此再重复一次,完成三注水。萃取时间控制在 2分30秒至3分钟。这需要多加练习,才能体会注水节奏快慢与风味的关系。基本上,注水越慢,越能拉长萃取时间,咖啡越浓郁苦香。断水法适合口味较重者。不断水法的风味较淡雅,甘甜味明显,杂苦味较低。刚开始以极细小水流从中央缓慢注水兼醒豆,初注水要细而慢但不要断,咖啡粉从中间慢慢隆起逐渐展开至滤斗边缘,再开始由里向外画圆(你会发现深焙豆隆起幅度比浅焙豆佳),再从外圈往内画,水流不要断。如此反复来回,水流可先小后大,萃取速度先慢后快,时间控制在2分30秒左右。
同款豆子以断水法和不断水法萃取,会有不同的风味,端视个人喜好。原则上,断水法较浓醇厚实,不断水法较甘醇淡雅,各有千秋。手冲壶的最大优点是有热水壶就可冲,不需酒精灯或瓦斯,清理方便,可滤掉咖啡油且咖啡因含量低,是最健康的冲法,但切记冲泡前先以热水温杯并冲润滤斗里的滤纸,一方面保温,另一方面可冲洗掉滤纸可能附上的荧光剂或纸浆味。
手冲壶的咖啡豆与水量比例最好落在1∶10至1∶13之间,即15克咖啡以150~190毫升水萃取,比例超出此限容易偏淡。要注意咖啡粉最好不要超过25克,以免粉层太厚增加阻力,影响萃取顺畅度而增添额外苦味。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把细嘴手冲壶,因为出水口太粗将不易控制水量。塞风或虹吸式:虹吸式亦称“塞风”,在中国台湾颇常见,是国内最传统的泡煮法。最早源自欧洲,早在1830年代就在德国出现,经过法国、英国不断改良,成为上下双壶,吸引力十足的咖啡冲煮法。下壶水加热,产生上扬的蒸汽压力。下壶水接近沸点前,即可把热水通过上壶下插的玻璃管带入上壶,但火源移开或关火后,下壶的蒸汽推举力道瞬间消失,上壶咖啡液好像被吸往“真空”的下壶,故欧美惯称为真空壶(vacuum pot,其实并非真空)。目前欧美已很少见这种泡法。塞风或虹吸壶,在日本也逐渐被手冲壶取代,可能与塞风壶易破碎、使用不方便,以及滤布常有异味造成不卫生的问题有关。虹吸壶最大的缺点是萃取温度较高,上壶达90℃~93℃,不适合诠释深焙豆的甘醇味,很容易煮出焦苦味。由于水温高,比较适合表现浅焙至中深焙的上扬酸香、花香和甜味,这意味着虹吸壶不属于全能型冲泡器具,先天有不小缺陷,难怪逐渐被欧、美、日淘汰。中国台湾和大陆可能是全球最热忠于虹吸壶的地方。
虹吸式冲泡法的萃取温度多半落在90℃~93℃之间,甚至很容易“咬住”91℃~92℃,缺少灵活变化空间的萃取温度是其最大缺点,但也是最大优点,因为变量远比手冲壶小得多,发挥稳定的“锁温”与“锁味”效果。浅焙、中焙至二爆初期的豆子,比较适合虹吸式冲泡法。但进入二爆中后段或法式烘焙的优质重焙豆,如采用虹吸式冲泡法,那就是暴殄天物了。如果你偏好烘焙度稍浅的咖啡,可以考虑使用虹吸壶。但我还是觉得在对咖啡丰富度的诠释上,虹吸不如手冲壶,因你只能在90℃~93℃的狭窄温度区间下萃取,难以尝试各种烘焙度的咖啡豆所展现出的不同风味,而且浸煮式较容易凸显土味,手冲式较容易修掉杂味。
虹吸式冲枪法的萃取时间约40~60秒。有人用40秒完成萃取,也有人慢煮到60秒甚至75秒。基本上萃取时间越长,咖啡粉就要磨得越粗一些,只要掌握此要点,要泡40秒或75秒就没有对错问题。我个人较偏好快煮,尽量在40~45秒完成,以免拖太长时间增加变数,煮出杂苦味。快煮法的秘诀在于下壶水扬升注满上壶后,先不急着倒入咖啡粉,调小火让下壶的蒸压力足以支撑上壶水,不至下沉为准。此时水温还不到90℃,先熬煮20秒,让上壶水温稳定在91℃~93℃,然后迅速下咖啡粉,搅拌速度要快,有画圈、画8字、画井字或采下压法,都是故弄玄虚的花招一堆,并无对错问题,以你自己最习惯且快速的手法搅拌即可,尽速让咖啡粉溶入水中,再顺时针画2~4圈,让咖啡粉充分与水混合,静待40秒。其间要不要再搅拌并不重要,因为水会对流。
最上层为最轻的银皮屑沫,与空气接触,故温度最低约82℃~84℃,此层并无风味,就让细沫留在上层。第二层为有风味的咖啡粉,温度约87℃~90℃;第三层即底层,最厚,为溶入的咖啡液,温度最高约在91℃~93℃。第二层与第三层会自动对流,翻动它似乎多此一举。萃取40至45秒后,关火并快速画几圈搅拌,再以湿布擦拭壶身上半部,加速咖啡液下沉,以免过度萃取。快煮法风味较干净香甜,如果以此法慢煮60秒,就很容易萃出杂苦味。
法式滤压壶:此法在欧美最常见,也是擅长重焙的毕兹咖啡招牌泡法。法式滤压壶能充分诠释浅焙和重深焙咖啡,是一种既简单又全能的泡法,由于采用浸泡萃取法,最能喝出无修饰的咖啡原味,向来是欧美咖啡专家的最爱。但法式滤压壶在亚洲就不受欢迎,它的最大缺点是金属粗滤网过滤咖啡渣效果差,咖啡液浊度高,容易喝到渣渣。此法的咖啡油保存最丰,醇厚度与香气是所有滤泡式之冠。
滤压壶冲泡法很容易上手,咖啡粉与水的重量比,视个人口味以1∶12至1∶17即可,咖啡粉的研磨程度与手冲法的粗细度相近或更粗,如采用手冲式粗细度,浸泡约两分钟至两分半;如采粗研磨,萃取时间就要三分钟以上。磨粉置入壶内,以少许热水润湿咖啡粉搅拌后醒个10秒钟,再倒入 85℃~92℃热水,视个人口味而定,原则上若烘焙度深,则水温宜低;若烘焙度浅,则水温宜高。搅拌后静置。水温高低及磨粉粗细度看个人口味决定,自主空间不小。萃取2分30秒左右,压下金属滤网,好冲又好喝,但前提是你已喝惯了有渣渣的浊咖啡。最新另类泡具“爱乐压”(aeropress):这是一种新奇的泡具,堪称法式滤压壶的升级版,状似一支特大号针筒,以活塞的压力提高萃取效率,只需30秒即可压出一杯咖啡。咖啡粉置入柱形泡具,加入热水预浸10秒,再套上活塞,往下压约20秒,即可把咖啡压榨到底部容器。不同于法式滤压壶的金属滤网,“爱乐压”附有专用的圆形滤纸,可以完全滤掉残渣,咖啡风味相当干净,不输手冲式和虹吸式。此泡具的水温不必高过90℃,可用稍低水温来萃取,大幅降低苦味,浓度也不低,咖啡风味的诠释比预料中好,至少优于美式咖啡机。缺少玩咖啡的手感,但颇适合喜欢喝咖啡却不肯用心学习泡咖啡的懒人,因为此泡具不需技术亦可压出口味不错的咖啡。
以上内容源于《世界咖啡学 : 变革、精品豆、烘焙技法与中国咖啡探秘》由专业咖啡人韩怀宗推出,不但修订了台湾版中介绍的咖啡历史、产区、精品名豆等内容,还新增专门章节,介绍中国大陆咖啡产业的发展历程。在书中,作者详述咖啡发展的四波浪潮,并以大量实验数据揭秘世界著名咖啡师烘豆、冲煮技艺,人文与科学兼容并蓄,满足咖啡职人和咖啡迷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点击“阅读原文”入手韩怀宗签名版《世界咖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