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初雪落下,寒意渐浓。咖sir躲在中关村一家小馆子蹭网取暖,偶遇一位咖啡馆“先烈”。
聊的很投机。咖sir感觉得到,他对咖啡是虔诚的:他曾为一杯完美出品练习了整整一夜,也曾为一款稀有的豆子连夜赶航班。聊起他的“宝贝”咖啡机时,他会像咕噜一样两眼冒光。
——那台3头咖啡机的花费,足以在帝都开起1家麻辣烫店。
我是真心爱着咖啡,它却让我血本无归
但就在上个月,他的咖啡馆转让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用50倍于麻辣烫店的成本开咖啡馆,收入却不及麻辣烫的1/50。
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的35岁素净男人,把失败原因归结为:中国咖啡市场上的消费者不成熟,根本不懂咖啡。
他把进店的消费者分为两类:懂行的和不懂行的。“大部分都是不懂行的。”
对那些不懂行的,他有些愤懑:那都是些什么舌头啊,被地沟油腌渍过啊,连速溶和现磨都分辨不出来。
聊到最后,他挺感触的流了泪:我是真心爱着咖啡,它却让我血本无归。
听得咖sir心有戚戚焉。
“精英意识下的自嗨,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吧?”
出于善良的天性,咖sir没有当面把这话说出口。
像素净男这种“自嗨型”咖啡经营者,其实并不少见。他们是咖啡的信徒,沉湎其中其乐无穷。却往往对普通消费者的需求,下意识的视而不见。
结局是被那些“不懂咖啡”的消费者用脚投票,淘汰出局,然后流下眼泪。
你的高级设备,在消费者眼里一文不值
咖啡机买全自动还是半自动?一个头两个头还是三个头?烘焙机什么牌子最好?
一些不差钱的咖啡经营者,在设备配置上花费的心思和财力之巨,往往令人瞠目结舌。
他们把大把的钞票投入到咖啡馆的基础建设,购买的每一样设备都是他的宝贝。像摄影圈儿一样,设备的魅力很容易让咖啡经营者着迷。
在一个多年的咖啡从业者看来,这些投资的确很有价值:奢华高档的设备常常让咖啡爱好者眼前一亮,投来欣羡、赞赏的目光。
稳固的出品更是会获得不少内行们的亲睐。
但有个必须认清的现实是:你的这些设备往往只有在同行眼中才有意义。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眼中,这些几乎一文不值。
他们需要的,就是一杯口感可以的咖啡和一个有情调的下午。
玩设备没错,玩物丧志就不好了。毕竟,开馆子做经营,顾客才是上帝。
瞧不起“不懂行”的消费者?
自嗨型的咖啡经营者,对咖啡产品的耐心可比对顾客好多了。
他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找出咖啡豆的甜蜜点,适合它的烘焙曲线和冲煮方式,并且可以像素净男一样彻夜练习乐此不疲。
当他们把那杯饱含心血的咖啡交到客人手里,最不能接受的一幕出现了:她不由分说的往咖啡里放入2块方糖,开始搅拌。
也许她还会“强行装哔”地为她的卡布奇诺要上一根吸管。
咖sir觉得这个时候,自嗨者们的内心一定有一万只草泥马在拽着她奔腾。如果他有死亡笔记,一定会一笔一划写上她的名字,而且还力透纸背对不对。
这是对他们信仰的亵渎啊!
接下来,他铁青着脸的冷暴力服务,一定会给她留下算不出面积的心理阴影。
结果是,自嗨者们又流失了一个顾客,甚至她的朋友们。离“转让止损、潇洒放手”又近了一步。
其实,如果跳出产品自嗨想一想,是不是咖啡不合她的口味?亦或者与她细细沟通,给她普及一下咖啡文化,增强她的消费体验,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
让顾客爱上咖啡,比自嗨更有意义
咖啡行业当然有好馆子,尤其是精品咖啡。
但令人值得思索的是,很多知名的好馆子,吸引的大都是咖啡师等行业从业者。从业者到店消费占生意收入的比率很高。
上海一家精品咖啡馆里,熟客竟然大都是周围咖啡馆的咖啡师。这家馆子成为业内人士交流切磋的平台。这对行业来讲,当然是极好的。
——可是你的普通消费者去哪儿了?
其实,精英意识也好、自嗨也好,中国的咖啡市场阶段就摆在这里。
你可以咒骂咖啡文化在中国的不成熟,但你不能指望这个阶段的消费者都跟你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看啊,这个市场正在以10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成长,你眼中那些不识货的消费者,明天也许就成为咖啡文化的信徒。
而任性的自嗨者们,用清高的姿态拒绝了与消费者一起成长的机会,也堵上了自己的门。。
咖sir最后想说的是,在这个行业,如何让顾客爱上咖啡,比做好一杯咖啡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