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引导:市场的发展靠趋势,但也要注意趋势是要靠引导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行业展览会。
- 地域之间传递:在之前做产品,日本创新最快,趋势会从日本传到台湾、台湾传到南韩、南韩再传到中国,大概需要6~12个月的时间;但现在资讯发达、信息传递更快,大概半年就可以传递过来了。
- 到上游供应商处找趋势,供应商知道哪些原料卖得好,可以从其处获得。
- 有经验的产品研发人员有自己的灵感,比如结合环境、市场变化推出相关产品。▲供应商那里最敏锐4.企业需要打造自己的技术壁垒开发新产品需要市场部从上游、市场等各处寻找。但现在很多产品同质性较高,新品全靠抄袭、模仿。可以模仿,但最好超越。所以,产品的技术壁垒会是一个大家以后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比如东方美人,你没有这款茶就不能推;即使大家都有这款茶,但在茶叶香气的提取上,我会用一些特殊的技术进行茶香气的回收,就会做成我独有的。再比如水果,新鲜水果大家都有,但我掌握的是可溯源的有机水果。这是需要花时间、资金去投资建立的技术壁垒。5.能让80%消费者满意的“爆品”背后,都有一套系统的研发理论在产品研发体系里,有一套常用的研发理论叫“消费者洞察研究”。开发一款产品前,你要知道使用这款产品的消费者是谁,是在什么场合使用。然后了解目标客群的期望,进行消费者测试。▲洞察消费者的研究方法比如要开发一款有机水果的新茶饮产品:第1阶段:找到一些人作为测试者,问问在他们心中,有机的水果是什么样子的,是用水果丁的形式、片的形式还是果汁的形式,是一种水果还是几种水果混合等等。第2阶段:有了个体的结果,再进行小组讨论——在目标市场寻找一些人,组成5、6个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得出一个关于新产品相对完整的概念。当然,这个样本要有代表性和普适性。比如消费者口味喜好的排序,水果喜欢草莓、芒果还是什么,茶底喜欢红茶、绿茶还是哪种茶,红茶里是喜欢乌龙茶还是什么。第3阶段:根据以上概念建立一个产品画像,做出3、4个产品,最终让测试者确定一个更符合其口味的选择,做成样品。第4阶段:最后再让他们尝样品,看甜度、酸度、香气、口味等各种感官标准是否合适再进行调整。第5阶段:直到参与测试的人员都觉得合适,再找普通消费者进行喜好度测试,如果能达到80%的人喜欢,这款产品基本是成功的。当然,在长期的研发中,有一套系统的体系可以把消费者语言转化为科研化的语言,消费者的喜好可以有相应的分值数据对应。经过这样的一两轮消费者测试,产品投放出去会让人很有信心,基本上能使80%~90%的消费者喜欢。国外的很多公司都是这样来开发新产品的,按照这样的一套方法做下来,最快需要12个月,大多数会在12~18个月。结合国内茶饮店而言,由于市场变化快、很多小门店等不了18个月,但是小范围内试错成本会比较低;而一旦形成连锁,一定需要经过测试,成功后再大范围推广。虽然在国内现在的产品研发常常靠“想象”,概念有了就尝试。但要支撑行业走得更远,就需要这样的理论体系支撑,需要大的品牌带头。▲新品的研发需要强大的理论体系6.在国内市场,茶有望在3、5年内超过咖啡在价格上,茶饮价格的上升和市场的期望值有关,因为咖啡就处于这个价位。在国内,都是将茶饮和咖啡来对标的,不管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咖啡就是二三十块一杯。并且,和咖啡豆相比,好的茶并不便宜。做茶的品牌都在对标星巴克,但我认为这会进入一个误区。因为星巴克做的是一种文化,洋文化、外来文化,年轻人对舶来品比较感兴趣,逐渐把人群培养起来了。如果用星巴克的方式去宣传茶,特别是文化方面,我觉得是走不远的。但是便捷化、标准化上可以和星巴克学习; 品牌宣传上一定要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茶的健康,让年轻人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咖啡和茶对立又统一从两种原料的对比上,和咖啡相比,茶有很多优势。咖啡的苦味没有办法去掉,工艺上限制了咖啡只能喝调饮的;而茶除了冲泡,茶粉可以磨成抹茶,用在糕点、食品上,这是茶在原料上的优势。另外在新产品的的研发配方上,咖啡能做的,茶也能做。咖啡的颜色很深,很难做出清澈透明的,但茶可以;茶的口感相对温和、风味相对柔软,可以和很多东西搭配,咖啡本身口感浓郁,它和其他东西搭配会把其香气盖掉。但茶也有劣势,茶的浓郁程度、咖啡因程度不如咖啡。如果让茶变得好喝、时髦并且赋予新的内涵、新的功能,茶会发展得更久远,甚至会超过咖啡。我估计3、5年的时间就会达到,至少在中国。“超过“的概念是喜欢的人次,我相信喝茶的人绝对会比喝咖啡的人更多,现在可能已经超过了。7.开发新产品,也要考虑和环境的搭配产品研发者在做研发的时候,需要从方方面面考虑,产品的色香味、和其他食物的搭配、和环境的搭配等。其实咖啡店里卖面包、卖中式餐食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的味道会相互遮盖。▲产品也要考虑和环境的搭配茶可以作为主线,也可以作为副线,比如西式快餐麦当劳就在做咖啡副品牌,并且做的蛮成功的,这和西餐的消费习惯有关。西方人会在用完主餐后来杯咖啡,而中国茶在餐前、餐中、餐后都可以喝,在时间、场合的使用上要远远多于咖啡。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说,关键是口味,但也要考虑到和其他食品的搭配,比如餐厅卖饮品,口味需要调的相对重一些,所以一些餐厅的饮料都会比较甜。8.经典款产品都具备这4个特点经典款产品的共性:安全性、稳定性、性价比、具有某种特征性的记忆点。其中记忆点的理解是很丰富的,它可能是某种功能性,或者是长期的卖点,甚至是像家乡菜那样的情感连接。经典款产品也存在局限性:消费人群年龄增长,社会的变迁,会造成人们口感等的变化。做一个长青款产品很难,真正长青的就是原料,比如茶。▲珍珠奶茶为啥能一直流行?9.把工序的标准化交给上游,是一个趋势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机器是不会骗人的。饮品的标准化,走设备的路是一个方向,这样会减少人的差异。另外,在原料来源上,和上游供应链结合,把工序的标准化交给上游,也是一个趋势。水果的标准化不要求太高,更强调观感:比如产地的标准,颜色的标准、切块切丁的标准等。10.健康,将是产品研发者永远的命题最后,马博士分享了它研究食品30多年来的感悟:食品最后的归宿应当是自然。技术让食品越来越好吃、好看,但没有让它越来越健康。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达到健康和口感的兼顾。产品研发者需要懂得营养学知识,兼顾到健康。▲健康和自然是追求的趋势马胜学:食品生物技术博士;美国立顿茶公司研发部茶研究课题组长;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研发部资深项目经理;星巴克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和亚太区副总裁,主管食品研发、质量与安全;国茶实验室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最后,有一个重点不能不说:马胜学博士已受邀担任“新饮力”2018新茶饮大赛的评委!也许你也看出来了,这场比赛将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以最高的规格举行。所以,还不来报名?!点击蓝字(新茶饮大赛全攻略)关注咖门2018新茶饮大赛,报名竞选新茶饮大师!点击下方对应赛区的图片,长按二维码识别;报名新茶饮大赛▼END统筹:咖sir | 编辑:忽而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 | 微信:mengmeng47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