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看茶》专栏的第3期,来自罗军在2017年中国茶叶科技年会上的演讲——“从发生学角度探讨未来人类还喝茶吗”。这里先分享“今天篇”这一部分。听他谈谈茶的属性、健康认知以及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应该如何抓住“品质”和“便利”的机会。《咖门》专栏作者:罗军《中国茶密码》作者资深茶叶品牌顾问策划茶香书香品牌创始人
1现萃调饮茶的机会我多次提到,把中国茶饮分成三个象限,以往有很多思考在象限之间互相跳跃,标准不一致,容易互相打架,今天这里把三个象限做一个解读。如下图:
象限越低,工业水平更强,象限越高,价值要求越高。不管做什么,坚持在象限里的位置就清晰很多。其中,第二象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是目前增量的象限,是国际化共同消费模型的象限,而第一、第三象限都在学习第二象限的价值模型。
先看看传统泡饮茶,是中国茶的传统文化象征,特点是审美属性极致过度,效率模型严重低化。这种模型,时间成本低的话是有效的,一旦时间成本高就会非常被动。
而说到效率,可能很多人会想到立顿。但可以说,在中国仅有效率模型是不够的。本质上立顿是茶对工商文明的妥协,赢了战斗,输了战争。再来看看第一象限工业饮料茶,是非常严酷的。工业饮料年均复合增长率2006-2010年是26.6%,2011-2015年是10.7%。目前进入了降速增长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年增长率滑向10%以下。
随着更多的传统泡饮茶的渗透,特别是在第二象限,可以立即做一杯色香味俱全的茶之后,实际上这个象限里工业渠道的茶在退化。
相比,第二象限是欣欣向荣。不仅是体现在品牌百花齐放。据相关数据,新式茶饮的潜在市场规模在400-500亿元。我认为这个数字还是被低估了。
另一个侧写是,新媒体《咖门》12月22号将在上海办一场大型高峰论坛,会把调饮茶、咖啡的几个大品牌聚集在上海,也邀请我作为嘉宾来谈一谈。我看到他们的宣传,转发了一下,陈福桥博士马上买了张票。一看票还380元一张,我就很震惊,震惊在什么地方?行业的会议如果需要买票的话是好事情,就是这些来的人是需要东西的,而不是来给你站台的,需要判断大的增长趋势是非常重要的,务实。工业文明有两个大的标签,一是麦当劳,一是星巴克。革命性的跨度在1911年泰勒发明了“泰勒制”,诞生流水作业,大量产业工人进入,每人分头做其中一个工序,使效率大大提升。
1940年,麦当劳产品的对象其实就是这批产业工人。而星巴克真正做出来,是前面产业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能力,强到生产量不仅能给周边城市供应、甚至可以跨城市、跨国供应,这就需要很多坐在办公室里解决贸易交易的人,我们叫做“白领”。 他们需要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下把自己唤醒过来,咖啡这时的作用是有意义的,需要解决焦虑的时候是不能等的,必须马上恢复兴奋。当工业文明过度发展,人们开始反感人工香精色素,回归茶是一种国际趋势。价值模型是瞄准用户需求,把产品对接给用户,效率模型则是确定需求后,有效的组织它实现目标。在做茶的路上,要想清楚价值模型和效率模型的匹配度,我们是“Cha”不是“Tea”。
2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2013年,我去拜访茶界泰斗张天福,问张老在您心目里茶的第一属性是什么?他淡淡地说,还是说健康的好。茶的科学标签就是健康。而之前的黄曲霉素事件,普洱茶为什么受一些消费者质疑?对茶叶的科学认知和普及还不够。我在《洞察》就此专门做了一期节目,不是仅仅为了给普洱茶站台,我是为了给中国茶站台。方舟子挑战了两件事情,一是以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体系,第二挑战的是所有的后发酵的茶。茶的工艺有各个维度的表达,不能把所有的工艺抹杀掉,何况在中国的泡饮茶这个模型下安全风险是极低的。今天在茶健康普及的方面,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常常说了很多无效话术。
举个例子,比如你对20多岁的消费者,讲茶中的什么成分对50岁之后可能产生的病有帮助,那消费者不是听晕了么?功能是有适配度在里面的。2003年,在台湾考察的时候,看一家店这样写,非常有意思——林志玲说,茶可以清除自由基。这个自由基的说法非常好的,它不空虚了,这是茶多酚的意义在里面,茶多酚的健康属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宋朝人喝茶为什么那么浪漫?因为茶氨酸是传统审美的核心因子。
▲(点击查看大图)如果回到宋朝,当年是把什么传到日本去的?是山上遮阴的这些茶。只有遮阴的情况下,茶氨酸才会非常的高,高之后可以和茶多酚发生抑制,苦涩大量下降了,会变成一杯可以直接吃下去的茶。变成现在所谓的日本的抹茶方式。日本的抹茶为什么会拿着茶筅打来打去?主要原因不是为了好看,有发生学的原理,因为茶汤还是比较苦的,打散除了让粉和水充分融合之外,通过这个过程让茶多酚再氧化掉一些,就没那么苦涩了,然后嘴里再含颗糖咽下去。任何一个消费模型,不要盲目地崇拜它一定是对的。一定有它的发生学原理,怎么发生的,适配度在什么地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3注意力经济学的时代,便利和品质是机会《心流,完美体验心理学》讲到,注意力的理论容量只有126B/s(比特每秒),即一个人同一时刻只能处理7个单位的信息,而注意力切换的最小间隔是1/18秒。我们翻译一下:如果一个人在世70年,按每天清醒状态16小时计算,人一生处理的信息总量是:185GB。这代表什么,我们脑子里可能能装很多东西,但真正能够加工的东西其实是非常少的,中国茶在传统泡饮模式里面,如果过度消耗用户的注意力的话,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现在动不动要“逃离”、要“安静一下”,主要原因是:文明程度越高,信息量越大,结果是必须要独立地把它消化掉。预计到2020年信息量将会是2009年的44倍,速度非常快,现在一个T就很大了,而达到200PB已经是全人类说过的所有的话,人类能够处理的信息量只是宇宙中很小的信息。
所以大家会感觉累。现在是一个注意力经济学的时代。信息时代产品的机会在什么地方?第一,信息过量的时代,越便利的产品机会越大,不能把茶再做得过分复杂;第二,信息对称的时代,很容易获知你的品质。
每年我看到,中国茶报表说茶产量增长了多少,我就心惊肉跳,这意味所有卖茶的兄弟们又更紧张了。生产量与消费量增长不匹配,这是一个矛盾。我们茶产量在2006年的时候获得了世界第一,到今天,这十年整个中国茶产量增长了一倍,起步的1980年才30多万吨,相当于现在年产量的一个尾数,我们足足多了200万吨出来,当然整个消费量和消费水平是有关系的。比较世界茶产量和中国茶产量,会发现中国茶产量增长特别快,但是整个出口量到30万吨左右就开始徘徊不前了。为什么?中国茶的价值模型输出不出去,而效率模型是干不过老外的,因为老外只做一种品类——红茶,而且从种植规划开始就是按效率做的。
生产多少茶、卖掉多少、喝掉多少,二级转化率是非常重要的,真正关心的应该回归到喝掉多少。中国茶有一个“三分之一现象”,成功地把三分之二茶全卖给了消费端,还有三分之一沉没在生产端和经营端。
三分之二卖成钱的茶,最大问题,是其中有一半的茶沉没在消费端没有喝掉。我们沉没掉的茶太多,中国茶很大一部分在消费端存在严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失控。
14亿人口,喝茶人口按照前几年的报告中大概有4亿,我的预估,中国喝茶人口能到达50%毫不过分,有3个亿的喝茶人群是共同去发动、对接的,其中大概2个亿来自80后、90后人群。
农耕文明是原料时代,到了工商文明是品牌时代,品牌不是你对产品的一个命名,本身是消费者心目中的一个结果,有这个结果之后才是一个品牌,核心目的是简化选择。END
为什么说茶是人类发明的元饮料?未来科学赋能时代茶的意义是什么?《老罗看茶·人类未来还喝茶吗?》之昨天、明天篇,将在咖门陆续发布,请持续关注~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报名END统筹:咖sir | 编辑:溪午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 | 微信:mengmeng47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