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气温,13℃。瑟瑟起舞的秋风,让我放弃了喝冰奶茶的习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热饮。当店员微笑满满的询问是否需要打包时,我摇摇头。迫不及待的享用起我心仪已久的芋泥XX茶。但第一口,我就感觉掉到了冰窟、芋头粒是冰的,奶茶是凉的的,说好的暖心热饮,却成为了虐心冷饮。差评!必须给差评!
这是一周前,朋友在向我描述她对国内某头部茶饮品牌产品的体验感觉。从她的述说中,我能够深深的感受到那种从天空到谷底般的失落。
而就在这件事之前,我也有类似的体验。饮用一杯热烧仙草时,布丁、仙草、燕麦、红豆都是冰的,奶茶也被这些小料“传染”,变成温饮。当许多茶饮品牌大谈细节,宣称要让每杯饮品都充满温度时,却在该喝热饮的季节,却忘记测试一下产品出杯的温度。那么,为何从实验室测试好的奶茶,到了店里会变样。我们还要从实验室说起。
壹
实验室的理论性产品
我曾有幸见过几位研发师的新品研发过程。以冬季热饮为例,一般这类产品的研发时间在7-9月之间。在研发师,其人对温度的感知与秋冬季会有所差异。
简单而言,在这几个月喝热奶茶,30多度的温度会觉得挺好。但在秋冬季节,热饮的温度需在45℃左右,才能体现出该饮品的特点,同时这样的温度才能让人体感到温暖。
还有一个问题。在研发阶段,由于大量制作奶茶,小料会长期处于室温之中,加入热奶茶时,其温度不易被小料所改变。但在门店中,为了食品安全,小料一般会放入冰箱,加入奶茶后,会导致奶茶温度变低,同时小料内部仍处于低温。给饮用者造成体验不佳的感受。
实验性理论性产品归根结底,就是那些没有考虑到门店操作、环境等因素,在实验室定版的产品。这种产品可能还包括口感,当研发人员在饮用大量的奶茶后,对于甜度、温度都容易失去正确感知,导致研发出的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喝。
贰
门店标准执行不严
有许多产品,在实验室很完美,也考虑到了门店的因素,但制作后仍容易出现偏差。这类问题一般出在门店标准执行不严。
仍然以热饮为例。影响一杯奶茶温度的主要是茶汤、奶两个原料。
cription-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P95uLYkebjoMPz9ZL63v6DesFn2FlIRQ6of425XUyEPc9G0Js5cMXTia0ib9XQcre0j86yUVGGzf2qEo0MmvliaMA/640?wx_fmt.jpeg" data-oversubscription-url="http://mmbiz.qpic.cn/mmbiz_jpg/P95uLYkebjoMPz9ZL63v6DesFn2FlIRQibEAfHz17PRBeh3TPkP4nmPT4aicghhXKDs2YunVcUMA8EQg4STbausw/0?wx_fmt.jpeg" data-ratio="0.6658596" src="http://www.yinpinjie.com/file/upload/202208/29/105350991.jpeg" data-type="jpeg" data-w="413"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box-sizing: border-box;width: 100%;height: auto;" />
早期,奶茶店还未普及蒸汽开水机时,奶茶店用植脂末做奶茶时,常以加多少热水、多少纯净水来平衡奶茶的温度。而用牛奶制作时,则需用电磁炉加热,并计时或以搅拌多少圈为标准,以显示牛奶是否加热好。
这两种方法,若严格执行,可以较高效的保证奶茶的温度统一。但仍然不能排除因茶、奶的温度不一,或者员工马虎,造成奶茶温度不达标。而近年来出现的蒸汽开水机,则可以通过温度设定,将奶茶加热到指定温度。以具象的数字提升标准。
细节是魔鬼!即将来临的冬季,将奶茶做到应有的温度,也是一种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需要从一开始的研发就着手打造,饮用者所处环境温度、小料进入杯中时的温度、奶茶制作完成后的温度,这些都需要研发者通过数据测试,进行分析,找到最佳操作方法以促成高标准化。
最后,用抖音视频常用的一个段子来结尾:不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而是专业的人越来越多!在专业的道路上,其实茶饮店还有许多事可以做!
—————END—————
中国饮品快报编辑|小W 版式|小N
我们致力于为奶茶、咖啡行业提供全面而独到的资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快报精选 | 好原料点击下方logo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