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宇宙收听了Coffeeplus播客最新一期对 世界精品咖啡圈举足轻重的人物/2015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Sasa Sestic的专访,我们从中挑了几个话题与大家分享,感谢Coffeeplus播客 整理成文字版供沙龙刊登,我们将分三期公众号发布,也欢迎大家点击下面图片进入博客收听完整版。第一期:如何多维度去考虑咖啡发酵这个问题?-点击查看-第二期:特殊处理法跟增味的边界区分在哪里?第三期:曾经瑰夏作为奢侈品种在赛场作主导地位,而近年赛场频繁出现其他稀有豆种,这个现象传递给消费者什么讯息?对咖啡产业链又有何影响?
Coffeeplus播客:特殊处理法跟增味的边界区分在哪里?Sasa Sestic:可能这个问题,很难作为个人意见来分享,因为它关系到食品法律。我们处理咖啡的时候,如果咖啡里没有添加额外的食材或风味调料,那它就是纯粹的咖啡;但是比较疑惑的点是,如果我们是用辅助材料来处理加工咖啡的话,比如说酵母或是菌群,甚至是水果来帮助发酵,那么到最后,如果在咖啡里,尝不到这个辅助材料的味道,那么那些酵母菌种也只能被认为是辅助剂一般的存在。还有更为困惑的点,举个例子,假设你添加了柠檬,柠檬中的菌群会大幅加快了发酵的进度;但最终柠檬这个风味并没有出现在终端售卖的咖啡里,那它也只是纯粹的咖啡。但是,在发酵完咖啡之后添加柠檬,柠檬的风味/香气物质被咖啡所吸收了,而你也可以在杯中具象的喝到柠檬,那么柠檬就是一款添加的成分,就需要列明在标签上,说明这是一支柠檬增味,按照法律规定。
还有比较棘手的一点是,关于过敏源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用芒果在发酵过程中当做辅助剂,哪怕你最后喝不到,但是它还是需要在标签上列明;因为在日本,芒果被认定为是过敏源,依照国际食品法。如果你用了一些过敏原作为辅助剂,就需要列明;这就像你买巧克力,外包装上写这里面含有坚果,是一样的道理。我觉得作为一个行业,或是行业从业者,目前还没有关于咖啡处理的法律条文出台,过去的6个月,我们跟SCA密切合作,就是为了协助制定这项规则。如何判定它是添加的风味物质/食材成分/食品加工辅助添加剂?当我们使用了过敏原,不论是坚果还是大麦,或是任何一种辅助剂,都应该被列明为食材,甚至现在据说还有枸杞处理,那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使用了过敏原辅助了枸杞的发酵进程,那就要把过敏原写清楚。目前,这个行业还是非常年轻,很多的从业者都是一拍脑袋作决定,而没有太多理性的依据。从2015年,推出CM处理法至今,Project Origin团队受到了很多人的启发去做了无数的实验;但是我感觉很多人在这些试验背后,偏离道德底线越来越远了;在未来,或许我们伤害了别人而不自知,如果我们没有设置底线的话。
我本人对增味没有任何偏见,只是对透明度的问题有担忧。消费者们要如何知道他们喝到的是增味或不是增味呢?相关背景知识普及的力度还远不够。很多人第一口喝到的时候,会非常惊艳;而对于一些有经验的咖啡消费者,但凡做一些功课,可能就可以辨别它是否是增味。如果你把它拿到实验室去验,这个另当别论;大部分的情况,我们很难去指名道姓地判定说你这个是增味,确实目前没有法规或是界限的判定,制定法规是当务之急。包括很多生产者因为没有足够多的行业共识作为参考,他们也不知道这么做是对是错;有了规范,至少今后他们可以依据行业规定操作,哪怕是放各种各样的水果在罐子里也没关系。希望由一个有权威的官方机构出台这些法规标准让从业者们有参考。END
关于Coffeeplus播客由三位主理人业余打理,分别是身在悉尼的咖啡从业人Yike,活跃在江浙沪地区的咖啡爱好者Yujia,和生活在东京对家乡充满热情的云南人Yunan。深度聚焦咖啡内容的我们,希望与您一起去探索世界咖啡文化的奇妙!
▼点击原文阅读,进入咖啡沙龙官方微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