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跟前街吐槽,自己常常找不准咖啡的研磨度,冲出来的咖啡不是太酸就是太苦。咖啡研磨度这个知识点因为变量太大了,对于新手来说大多情况下都在于盲人摸象的状态。所以前街这次打算结合萃取时间来帮助大家理解研磨度。
首次,咖啡磨细了就会变苦,磨粗了味道就变淡,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了解的。但是为什么磨细了就会苦,磨粗了味道就变淡呢。这里其实有两层原因。第一层是细研磨的咖啡粉的总表面积就比较大大,而且咖啡粉的表面到达内部的距离也相对较短了,那么水就比较渗透到咖啡粉内部萃取咖啡物质了。而粗研磨的咖啡粉,总表面积比较小,而且表面到达内部的距离比较长,水完全渗透进表面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一些,所以萃取效率就相对弱一些。(当然,这也有例外,那就是当咖啡粉磨成面粉般的粗细时,咖啡粉就很容易结块,粘在一起。这样的话,结块的咖啡粉萃取效率就比较低。)
第二层就在于在滴滤式咖啡中,咖啡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充当阻挡水快速通过的角色。其实我们常说的加压式萃取的意式咖啡机,其实严谨来说应该是压滤式,同样是水通过咖啡粉层经过粉碗的过滤细孔被萃取出来的咖啡液。经过看前街文章的朋友应该非常熟悉,前街在教大家调整研磨度的时候首先是以时间为基准的。原因是当咖啡粉研磨比较粗的时候,咖啡粉之间的缝隙就会比较大,阻挡水流的作用就相对弱,因此消耗的时间就比较短。而当咖啡粉研磨较细的时候,咖啡粉之间的缝隙比较小,水就不容易通过,消耗的时间就比较长。
回到手冲咖啡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当咖啡磨得比较细的时候,首先是本身就容易被水渗透进内部萃取物质,其次阻挡水通过的作用强,水下不去,浸泡着咖啡粉的时间就长,那么冲出来的咖啡就容易出现苦味。而当咖啡粉研磨较粗的时候,水要完全渗透咖啡粉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同时咖啡颗粒之间的缝隙大,水比较容易通过,所以就会出现部分水没有完全萃取到咖啡物质就通过粉层流下去了,也就造成咖啡单薄,没味道的原因。
所以合适的手冲研磨度也能通过我们无法直接控制的变量——时间来验证调和。前街举一个例子供大家理解一下:在验证研磨度与时间的关系时,其他参数应当固定,如来我们的冲煮粉量(15g),粉水比例(1:15)、注水手法(三段式)以及滤杯(V60),因为这些参数的改变也会影响萃取时间的变化。在前街所推荐的研磨度中,浅度烘焙的咖啡豆是使用20号筛网校准过筛率为80%,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手冲中细研磨。而萃取时间约为1分50秒到2分10秒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跟着前街的参数与做,用同样的粉量、粉水比、手法、研磨度去做,理论上萃取时间也是跟前街的一样,在1分50秒到2分10秒之间。如果出现不一样,那么很可能就是研磨度不对,因为其他的参数比较容易判断对错,研磨度比较难。朋友说:“我的研磨度不会错的,我也是用20号筛网进行校准,也是80%!”这里有两个原因可能使你误判了,第一个是筛网的使用方式。
前街建议校准的操作方法是使用10克咖啡豆(或者是10的倍数,方便计算,粉量越多,数据越精确),选择一个研磨刻度,研磨好咖啡粉后放入筛网中,然后进行水平摇晃,直至颗粒不再有明显的掉落为止(一般摇晃3-5分钟)。接着就称掉下来的粉重,再除以总粉量就得出过筛率了,例如通过筛网的粉量为5g,那么过筛率就是50%,如果要达到80%的标准,就需要调到更细的研磨度,重新研磨测量过筛率,直至80%为止。第二个原因是20号筛网的局限性与磨豆机的研磨质量问题。20号筛网的孔径是0.85mm,所以它只能分辨哪些咖啡粉大于0.85mm,哪些咖啡粉小于0.85mm,至于最细的咖啡粉是多少,最粗的咖啡粉是多少,它并不能分辨。研磨质量比较好的磨豆机,粉径分布比较集中,粗粉与细粉都比较少,那么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磨豆机的研磨质量不太行,研磨出来的咖啡粉径差距大,细粉多、粗粉也多,那么就算筛网通过80%也会出现萃取时间长的问题。
所以萃取时间也是判断咖啡研磨度是否准确的一个参考。在冲咖啡的时候,如果萃取时间比较长,超过了时间比较多,这时可以先品尝咖啡,确实是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可以把研磨度适当调粗一些,例如调整到过筛率75%,看看咖啡风味是否有所改善。前街在分享冲咖啡的知识时,也经常说道,数据是死的,你永远也无法复刻别人的数据来还原出别人的味道。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只有去了解别人使用这些数据背后的原理,再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数据,这样才能冲出好喝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