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粉是研磨期间产生的微小细胞壁碎片(意即不包含完整细胞的颗粒)。由于咖啡熟豆的细胞直径平均约为20~50微米(microns),而细胞壁平均厚度约为5~10微米;一旦咖啡粉颗粒直径小于50微米,便很少保有完整的细胞。因此,我认为合理的标准是将直径小于50微米的咖啡粉颗粒定义为细粉。
制作意式浓缩咖啡时,细粉是影响萃取率、渗滤流速与醇厚度(Body)的重要角色。若是冲煮液体将过多的细粉带至咖啡粉层底部,产生所谓的细粉迁移(fines migration)时,这些细粉可能会因为形成一片致密层或阻塞滤器孔洞,而截断渗滤流动。
当以手冲或其他非加压的方式冲煮咖啡时,细粉也是提供醇厚度的要角,但难以供给足量的可溶解物质。和意式浓缩咖啡一样,细粉同样会影响(甚至阻断)非加压的渗滤;如果滤杯中含有过多细粉且迁移至咖啡粉层底部,就会阻塞滤杯孔洞,延缓咖啡粉层的萃取流速。
此外,钝化的磨盘很容易磨出高比例的细粉,因此当磨盘不够锋利时,(美式)自动滴滤机的冲煮液体接触时间就会逐渐拉长。
许多咖啡专业人士都认为,过多的细粉会使手冲与法式滤压(法压壶)咖啡变得格外苦涩。但就我的观点来看,尽管细粉可为意式浓缩咖啡提供鲜明的苦味,但并不表示会对非加压式咖啡冲煮的味道造成显著影响。
当研磨刻度设定为粗或中等,并利用非加压式冲煮时,细粉仅占总重2~4%左右;细粉的占比如此低,假设整体萃取率并不高,那么苦味反而比较可能源自于咖啡粉径分布过宽。
延伸阅读>咖啡粉粒径分布研磨是咖啡冲煮前的美味关键,所谓研磨,就是将咖啡豆磨碎成许多小颗粒;研磨咖啡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颗粒暴露于冲煮液体的表面积,以促进冲煮时溶解性固体的萃取。磨的越细的咖啡粉,与冲煮液体接触的表面积就越大;在特定的萃取量下,咖啡粉的颗粒越小,与冲煮液体接触的时间就得越短。
由于咖啡豆的结构并不规则,研磨过程中整体结构的受力分布也不均,咖啡粉颗粒并不会被磨碎成相同大小或形状。在一般的咖啡粉粒径分布中,绝大多数的咖啡粉粒径会集中在磨豆机“设定刻度”的小范围之内。另外,还有部分数量少、占少量总重,别称为“粗粉”(Boulders)的大颗粒;以及数量庞大,但占总重极少量,被称为“细粉”(Fines)的细小颗粒。
咖啡粉粒径分布越狭窄,各颗粒的萃取情况就会越一致。若是粒径分布太过分散、含有太多极细小与过于粗大的颗粒,冲煮出的咖啡就会因过度萃取产生苦味;或是因萃取不足而导致口感太过锐利,或带有花生与青草等味道。
更多咖啡干货,点击阅读
- 图解咖啡豆3大处理法>看完收藏&分享
- 当咖啡师不仅要帅,还要……
- 咖啡为什么这么香?由其化学成分决定
- 冰咖啡怎样做更好喝?最后1个亮了 :)咖啡精品生活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阿啡的店,每天有特价好咖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