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有多可怕?你真的永远都不会知道。今天,我想说的这个话题,和前两天听到的一个“笑话”有关。一张师傅的照片,亚洲人面孔、身着白色厨师服,很常见的着装,高潮来了:衣服领口是红白蓝条纹,胸口印着MOF标识,臂膀上有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的字眼。……
说起来是笑话,但这一次我根本笑不出来。或许有些人不能确切的说出MOF的真正意思,但至少看到这些元素:
或者看到这些人:Olivier Bajard▼
Arnaud Larhe▼
Jerome Chaucesse▼
MOF这3个字母代表着什么,就了然于心了吧!读书的时候听过一句话:无知的真正特点是虚荣、骄矜和傲慢。每一个字眼都能和前面的笑话对照上,无知,不是罪。但是在我看来,拒绝通过学习来对抗无知就是一种愚蠢了。
MOF是法语Meilleur Ouvrier de France的简称,可以译作“法国最佳手工业者奖”,它是由政府所颁发的奖项,在法国拥有崇高的地位。这个奖项的理念始于1913年,鉴于手工艺者的不断减少、手工艺文化与技术逐渐流失,于是萌生创办“全国工艺博览会”的想法。1924年此理念被付诸行动,并在巴黎市政厅展出,除了推广手工艺文化,更邀请了各地工艺者在此一较高下,选出法国最佳工艺者。
MOF比赛每3年举办一次,是法国各行业界最高级别的专业比赛。获奖者可获得“法国最佳工匠”的头衔并由法国总统亲自授奖。从1924年的第一届MOF比赛至今,只有数十位蛋糕师获此殊荣,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穿上绣有红白蓝法国国旗领子的制服。
许多参赛选手会花几年甚至十几年为这个比赛做准备,足见MOF头衔在大家心中的地位。获奖者不光获得奖状,更获得穿领口为法国国旗颜色的衣服的资格,可谓是千千万万手艺人的梦想。报名参加MOF需要经过区域的层层选拔最终获得去巴黎参加总决赛的资格。而这个头衔带来的不仅是荣耀和技术的认可,更是加入MOF协会和业界最顶尖交流的机会。MOF协会的成员们定期相聚讨论和分享行内最前沿的技术知识以及共同推动这个行业的文化交流。关于“大师”论MOF是法国的“特产”,崇慕之人心向往之,我十分能够理解。但就像追星过了头,变成那种让爱豆躲避恐惧的粉就过分了。要说中国烘焙的发展,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庆幸,我们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走完了人家几十年的路,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精神。走的快是否一定就是好事呢?要我说答案必须是否定的。随便举个例子,我平时除了发烧感冒靠吃药治愈外,有任何身体不适绝对不会度娘而是第一时间去医院挂号检查,因为度娘上各种“专家”的回答会让你觉得哪怕只是汗毛分个叉都是绝症、命不久矣、人生走到尽头…
究其源头,很简单,所谓的“专家”早就变成了一种称谓,再也没有它本身应该具有的技术高度了。这种现象在咱们这个圈子里,也很常见,因为“大师”同样遍地都是。我就有个朋友特别喜欢每年5月来上海逛展会,他说,在展会上有很多大师,他可以一次性凑齐全年份儿的《我与大师的合影》,省时省力又颇有面儿。我对这种行为十分不齿,因为它更像是一种病,简直扭曲又丑陋,可恶又无奈。何谓“大师”?小的时候看电视剧,我眼里的大师都是少林寺扫地僧那种隐而不露的世外高人;学生时代,大师是那些手里有活儿凭本事说话又颇有建树的人;入行的时候,我眼里的大师是数年如一日钻研烘焙技术、身负匠人之精神默默耕耘的师傅们。大师拼音:[dà shī]解释:1.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2.佛的十尊号之一。 即天人师。佛教徒称佛,也用作对和尚的尊称但现在,谁是大师,我是真的看不清楚了。司空见惯了一些从业者,多方奔走学习之后摇身一变也能是大师;有一些人,可能只是不被戚风蛋糕“气疯”沾沾自喜就开始开课授业变成了大师;再有一些人辗转于各种知名店铺持续的顶着学徒的头衔,完成“经验积累”后就变成了大众眼里的大师…这些有必要吗?远的,国际上不管是甜点、巧克力还是面包比赛的各种世界冠军都不说;光说近的,我身边就有太多钻研技术的师傅们,不管是开店的、星级酒店的还是从事技术研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他们都是一群十年、甚至几十年都执着于追求技术的人,却从来没有人敢自诩是“大师”。
入职的时候,我就知道即使同样身为一枚“小编”,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在我手中敲下的每一个字,仿佛都被粉丝们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责任,我也在日复一日的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履行着一个客观的、真实的媒体人的职责。对于今天提及的“笑话”或者所谓的“大师现象”:#这个笑话你笑了吗?为什么?##你眼里的大师什么样?##你有很崇拜的大师吗?##你怎么看当下的“大师现象”?#欢迎来撩,来者不拒。
- 月度好文 -
超亮淋面+巧克力装饰件丨烘焙人:暴躁的想死怎么装饰才能不一样丨他们竟用面包改变巴黎这些巧克力强到封神丨轻松能hold住的装饰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